学习是一系列的行为。
学习的方法是有步骤的一系列行为。这些步骤是大脑的变化过程,也是大脑自己生长发育的过程。科学的步骤,本书都有详细的讲解。
大脑跟肌肉不一样,至少不能简单地那么去理解。大脑是一个多元综合体,对情绪、时间、生理节奏乃至场所、环境都很敏感。它能关注到我们的意识所关注不到的东西,而且,当我们提取存储的记忆和数据以资学习时,大脑往往会添加一些我们先前并没有注意到的细节。在夜间,当我们睡觉时,大脑还会勤奋工作,寻找在白天的生活琐事中隐藏着的联结和更深层的寓意。它更看重有一定意义的事情,讨厌无趣的东西。它还有一个众所周知的特点:信息的存取并不会按照先后顺序进行。这本书所要瞄准的,并非树叶,而是树的主干,也就是“学习科学”的基本理论,以及一些被反复验证过的研究成果,即能够实实在在提高我们学习能力的方法。本书构成:第一部分首先向大家介绍的是科学家在脑细胞结构以及大脑如何存储信息方面的研究与发现。这方面的基础知识为我们提供了一把进入“认知科学”大门的钥匙,以供我们了解人类是如何学习新东西的。然后是认知科学,它相当于一架梯子,带领我们从生物基础开始往上爬,尤其重要的是帮助我们了解大脑的记忆、遗忘和学习是如何相辅相成的。这两章构成了后面所有章节内容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为大家提供了一些具体的方法,帮助增强记忆。这是些能够让记忆保持长久的工具。第三部分将致力于为大家提供一些深化理解力的技巧,这些技巧不但能帮助你解答数学或者物理难题,还能帮助你完成某些耗时而复杂的课题,比如写论文、做陈述报告、设计建筑图纸乃至作曲,等等。了解这些技巧是怎么起作用的,或者说科学家怎么就认为这些技巧能起作用,将有助于我们记住这些方法。更关键的是,这还有助于我们决定如何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学习与工作当中。在第四部分,我们将共同探索两种利用潜意识的方法,以进一步提升前面章节中讲述的各种技巧的功效。我把这一部分内容看作是对“不用动脑就能学会”的讲解,而且会让你对这本书所讲述的内容更放心,乃至更放心地推荐给别人。
01 编故事的能手:大脑学习的机制
学习科学,从本质上来说研究的是“意念肌肉”如何工作,即大脑是如何运作的。而大脑的运作,指的是它如何处理我们日常生活中输入大脑的视觉、听觉、嗅觉等信息洪流。人们用以学习的核心部位:内嗅皮层,它类似于某种过滤器,专门过滤涌入大脑的信息;海马,是构筑新记忆的地方;还有新皮层,某种信息一旦被打上“储存”的标记,就会被存放到这里,这是储存我们显意识记忆的地方。任何一件事物,一旦进入大脑,大脑便会当即对其作出回应,并在最快时间内添加上它所作出的判断、赋予事物的意义以及说明。之后,大脑还会对这一切进行“重整”,并思索:“老板那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大脑会对原始胶片再度仔细推敲,以确定该从何处做出怎样的剪辑,从而使这段“胶片”最恰当地嵌入“整部电影”。由一张张神经元网络形成的一段段特别记忆并非一连串的随机连接。当我们听到那把青铜锁“砰”地扣上时,大脑里便有一串细胞被同时“点亮”,这就形成了对一个特别信息的第一次“记忆”。而这同一串细胞组,也就变成了这一特别记忆的集体见证人。把这一串细胞串联起来的,叫作神经元突触,每当记忆被提取一次,这些突触就被加厚一次,该信号的传递速度也就变得更快一点。回忆,这种“时光隧道旅行”,科学家们称之为“往事片段”,也叫“自传体记忆”(autobiographical memory)。在这类回忆中,往往有一些与当初的体验相同的细微感受,以及相同的叙事脉络结构。“语义记忆”(semantic memory),它们并非根植于某种叙事式的情景当中,而是根植于某些相关数据与资料的记忆网络中。这类记忆的网络结构是以相关数据资料为基础的,而并非以故事场景为基础。不过,每当大脑调出“哥伦比亚市”这条记忆时,与之相关的“资料网”一样会被“连带”出来。人的大脑中至少有两套系统负责记忆的构筑,一套负责显意识的记忆,一套负责潜意识的记忆。我们可以复习、写下今天在历史课或几何课上学到的东西,可是却不能用同样的方式复习足球场上、体操房里的训练,或是其他任何类似的动作学习。大脑中应该有特定的、不同的部位,担当着构筑不同记忆的职责。根据科学家们的研究,唯一可能存放这些记忆的地方,应该是大脑最外面那层薄薄的外皮层,也叫“新皮层”。新皮层是存放意识的地方,这里就像一个构图复杂的“百衲被”,每一块布片都担负着特殊的任务。皮层中的脑组织,也就是大脑最“表层”的部位,是唯一能够借助自身所具备的多种“工具”再现记忆的部位。正是它,使得大脑能够重现“自传体记忆”带来的那种生动而丰富的五官感觉。我们可以通过这些“衲布片”的位置来准确定位各种记忆在大脑中的具体储存位置。也就是说,记忆并不存在于某个单独的地方,而是沿着大脑新皮层各个不同功能的区域分布其间。我们大致了解了脑细胞是怎么构建出一个新记忆的:首先,当我们体验到一些事物的时候,脑细胞们就“唰”地亮了起来;然后,它们通过海马将亮起来的神经元连接成网络;再之后,还要沿着大脑新皮层中不同功能的不同据点,以一定的排列组合把这一记忆网络固定下来。左脑是智者,是语言专家。右脑是处理空间与视觉的行家。左右脑必须密切合作。大脑有成千上万、甚至上百万个独立模块,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功能,所有这些“小型程序”全部都能同时运作,并且常常同时跨越左右两个脑半球运作。也就是说,大脑不但在统筹左右脑时带着整体意识,而且,在应对来自各个角落互不相让且鼓噪程度不亚于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神经元时,也以整体意识统筹着一切。左脑能根据它所看到的东西编造出一套有条理的说法来,左脑的这一叙事系统模块命名为“解释器”。
这可不仅是一台解释器,更是一位编故事的专家。
而这套模块,恰是构筑一段记忆的关键所在。它每时每刻都忙于解答“发生了什么”,而它作出的判断,则通过海马汇编成码。
它要收集现有一切可收集的素材来解答,只不过,它需要向内搜寻感官上以及数据资料上的提示,而不是向外部搜寻。这就叫“思考”。大脑的做法固然是把它的感知、想法、得到的资讯等都放进记忆网中,可是,每当这些记忆往外冒时,“泡泡”的组合总会略有不同。还有,这段刚刚被提取出来的记忆并不会从此替代掉上一次的存储内容,而是与之相互交织在一起,相互重叠在一起。
没有任何细节会彻底丢失,只不过,记忆提取的“踪迹”每一次都略有不同,而且永远如此。用科学家的话来说,这是用我们的记忆来改变我们的记忆。
03 打破学习的好习惯:环境对学习的影响
学习的时候我们是什么感觉、在哪里学、在什么地方学等,以及人的情绪状况、专注程度、直觉感触等,都会对考试成绩产生影响。环境的还原是增强记忆的法宝。如果能还原到最初学习时的场景中,记忆效果的确会更好。其一就是,过去我们关于该如何学习的想当然的说法恐怕是错误的,至少是值得怀疑的。与其相反,学习时周围若能有点什么,比如响着音乐,要比什么都没有更好,因而,对安静学习场所的推崇便到此为止了。第二点说的是,学习时,我们吸纳到脑海里的东西与我们能意识到的那部分相比,要多很多,其中一部分还会直接影响我们的记忆力。内在心境对记忆的影响。提取记忆信息的时候,大脑一定以不同的方式重组了这些信息。那把大脑里面的“提取钥匙”需在大脑处于与之前的状态相同时才会显得最清晰。内在提示和外在提示的确可以是相当有用的记忆提示,但在真正强有力的提醒面前,就都显得苍白无力了。诀窍就是多换几个学习场所
04 拉开时间间隔:化整为零才能记得持久
“分散式学习”,或者更常用的说法叫“间隔效应”(spacing effect),顾名思义,就是把一次集中学习打散成数次学习,并拉开每次学习之间的时间间隔。用这种办法学习,学得的东西不会更少,而记得的时间却能长久很多。从临时抱佛脚到分散式学习。“间隔效应”特别适用于全新内容的学习与记忆。要建立并维持一套外语词汇、科学概念或其他信息资料,他发现的最佳复习间隔是:第一次学过之后,一两天之内复习一次,然后过一个星期再复习,过一个月再复习。之后,复习间隔可拉得更长。最少复习次数与最大复习间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