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简介
《极地》是由曾海若监制,程工导演,苏扬,杨烁配音,北京天成嘉华和北京五星传奇出品,贵阳阳市政府、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贵阳天彩民族文化发展、中国民族文化资源网、乐视视频、哔哩哔哩、啊树文化、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等联合摄制出品的大型西藏人文纪录片。
《极地》运用了电影般诗意的叙事语言,用21个藏区日常故事,从普通人的爱与感情出发,展现了西藏人的生活日常。既考察极端环境下的生存智慧,也呈现普通人的生活,既探究古老文化的精髓,也记录西藏的当下。在展现广阔高原壮美自然风光中,捕捉人们日常生活的种种细节,展现出一幅史诗般的高原生活图卷。
l 笔记
✤ 第一集:孤独土地上的守望者
荒原,森林,雪地。他们在这片孤独的土地上守望着,也创造快乐。人与自然既博弈也交融。在世界海拔最高的草原——羌塘无人区,野保员多吉次巴守卫动物,保护自己的家;在波密夏季的暴雨后,流动电影放映员白玛与马一起悬索渡江,只为给村民带去两小时的电影时光;在年均气温零下五度的双湖,60多岁的次仁旺青以日月风雪为伴,带队驮盐。
★[多吉次巴]野生动物保护员
多吉次巴是双湖县的野生动物保护员。他常年在普若岗日冰川附近巡逻,这座冰川的体量,仅次于南极和北极。
没人比他更了解这里的动物。冰雪地里一头野牦牛死了,多吉一眼就认出“这是两年前失踪的那头”,停下摩托车跪在地上,用手指一节一节量牛角,在笔记本上一笔一划写下这头野牦牛的年龄。
新的一年快要来了,多吉闭着眼睛许了三个愿望。“第一个愿望是,来生还可以做人;第二个愿望是,孩子们都能好好上学,以后能找到工作就很好了;第三个愿望是,生活可以好起来,一点点好起来就可以,比原来更好,一是房子盖得更好,二是牛羊圈修得更牢”。
★[白玛曲旺]电影放映员
白玛今年19岁,是波密县的电影放映员。雨季来临之前,他要完成进山放映的任务。
他要去河谷上游的八盖乡放映电影,顺利的话,他牵着马,穿越密林和山川,步行两天可以到达。那是一个只有八户人家的小村庄,村里人从没看过大幕电影,进入村子的唯一方式,是把自己拴在索道上,飞跃一条湍急的河。
夜里,全村人一起看了《夏洛特烦恼》,八十多岁的老人抱着还在啃手指的娃娃,眼睛都舍不得多眨几下。
★[次仁旺青]驮盐队
在西藏,一袋纯净的盐能换来三袋青稞。
盐湖靠北,风雪在呼吸间降临,盐人认为,北方汇集了所有的病魔和晦气,越往北走,便越接近生命的极限。藏北牧区流传着一个说法,驮盐的苦就是要经历死以外的所有艰辛,去盐湖驮盐,称得上西藏男人的成人礼。
这个过程虔诚得像一次朝圣——驮盐队伍不能有女性,几个月之内不能与女子同房,一路上要对盐湖女神祈祷,他们信奉,走得越远盐湖女神越高兴。采盐的每一步都有规矩,先煨桑,再采盐,采完盐要对盐湖女神敬谢,洁净的盐,是盐湖女神赐予的珍宝。
次仁旺青是一个驮盐者,他只取这一年需要的盐。他教育小孙子,“盐很少,我们不能全部拿走,还会有很多人过来,如果我们都拿走了,别人就没有了”。
归途,他唱起歌来,“生命就像太阳落山,回家的人就像大山的影子”。
✤ 第二集:走进高原人的世界
隐秘于波密森林中的八盖乡,村民们还在使用木锁。这批锁已经损耗得差不多了,可锁匠江安发誓不再打铁,现在该怎么办呢?在年日照超过3000小时的札达,三位奶奶有对抗烈日有独特的办法——祖传的面膜药膏;降雨量超过800毫米的察隅山区,僜人爷爷大佰龙一直在等待儿子的归来。
★[江安]木锁匠人
江安是一名木锁匠人,他有做藏式传统木锁的手艺。
年轻时江安做过很多木锁,那时,做钥匙需要打铁,而铁匠多和制作刀具、杀生联系在一起,打铁被人们视为最低贱的工作,他逐渐远离了这一行,发誓再也不打铁。
他近乎固执地远离一切和杀生有关的东西。这一生,江安没有杀过牲口,他认为自己做过最坏的事情,是阉割过牲口。他会给家里每一头牛起名字,最快乐的事,是和自己48头牛和25头猪生活在一起。
★[白玛曲珍 次仁曲珍 曲美卓嘎]自制防晒药膏
曲美卓嘎从小是个孤儿,白玛曲珍丈夫早逝,次仁曲珍家境贫寒。
她们一起采摘草药制作纯天然面膜,一边唱着“天上的公主你听我说”一边采草药,互相搀扶着上山下山,回到家里一起熬制,要加大火势便念叨着“啊,加点牛粪吧,牛粪王子”,烧火累了便喊伙伴“大公主你来搅拌吧”。
药膏做好了,跑到马路上免费给过路人都涂上。太阳落山,三个人坐在一起吃东西,说自己的心愿,“能一起去趟拉萨就好了,然后后年、大后年、再加一年还能继续在一起”。
最后,不忘给美丽的自己敬杯酒。
(奶奶)这辈子最后悔的是,那个年代去寺庙里,对那些佛像扔过石头,破坏过那些经文,还有,把经文踩在脚下,和很多不好的事情,我觉得罪孽深重,我杀过动物,吃过它们的肉,总是想我造下的这些罪孽。
★[大佰龙 中央]僜人
年轻时,大佰龙靠打猎为生,单是熊,就捕过八十多头,20年前,他的儿子上山捕猎失踪了,他从此不再捕猎。
他还在等儿子回家,村里的僜人,都迁到了山下的新村子,那里有电,有现代化的生活,大佰龙和妻子不肯搬走,他们舍不得儿子亲手盖的木屋。
孙子和孙媳妇上山来看他们,给他们装灯泡,老两口看见灯亮了,嘴里念叨着“亮了”,老爷子说“要是他爸爸在就好了”,婆婆说“这灯是他托孙子给咱们装上的”,老爷子回了句,“是啊,儿子一定能回来的”。
(爷爷)我一直在想啊,儿子从不跟人吵架,又不随便招惹别人,又不偷东西,不知道为什么就没有了,总是觉得儿子是被人杀死的,心里一直特别难受,可能是对我的报应吧,为什么死的不是我呢?悬崖、河里都找过了,都没有,这人怎么说没有就没有了呢?可能是对我的惩罚吧。我一直认为他还活着,有一天一定会回来。
✤ 第三集:守护极地即将失传的手艺
在与自然的对抗中,生存的手段逐渐转变成为了独特的庆典和赛事。极地人用竞技和仪式将生存技能赋予了新的意义,用狂欢的姿态展示着文明和力量。乌尔朵的制作方式正面临失传,边巴是乌尔朵编织技艺最娴熟的人,他想举办一场比赛,来唤起年轻人对它的兴趣;每年一度的赛马是日土的风俗,今年,是洛桑成年后第一次参加赛马;81岁的赤来伦珠一直是桑央节上谐钦舞的领舞,他知道,这是他最后一次参加桑央节了。
★[边巴]乌兰朵大赛
乌兰朵是用白的羊毛和黑色牦牛毛编制成的绳子,这里的牧民都要掌握乌兰朵的绝活,用来驱赶牲畜,驱赶野兽。
★[诺拉]赛马比赛
藏族传说中,马是神鸟和大鱼结合而生的,因此在牧人眼中,马具有神的灵气。
天堂肯定比村里美,肯定没有什么痛苦,如果下辈子能上天堂的话,这辈子吃多少苦都没事,天堂肯定没有烦恼,也不会中风,不会痛苦,我要天天做好事,准备上天堂,地狱不去,路上太吓人,肯定特别痛苦,就是不去。
像人一样,跑得不快的马是没有人关注的,要努力地跑,人活着就是要精彩,你自己都会觉得自豪,有力量,得让所有人都看到你的厉害,人不可以像跑不快的马一样,晃晃悠悠、原地不动的人生是没有意思的,马骑得要像闪电一样快,这样你才算一个真正的骑士。
★[赤来伦珠]桑央节
猴年,当地人会迎来每12年才有一次的桑央节。藏族百姓视自己为神猴的后代,桑央节的前一天,人们来到扎塘寺请领《大藏经》,藏历初十,人们背上近二十斤的经书,手举吉祥的彩箭,开始转绕全村的耕地。站在耕地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时,人们会唱起赞歌,这样可以使土地变得肥沃,为青稞带来丰收。
赤来伦珠是桑央节的领舞,他跳的舞蹈叫谐钦,在雅鲁藏布江边的村落里,谐钦是一种流传了很久的集体歌舞仪式。
能活一天是人生,能活两天也是人生,要活就要特别努力的活,能吃能喝比什么都重要,成为人很难得,此生是人,是最大的幸运,来生再成为人,没什么希望了,我们是农民,我有很多的罪孽,杀了很多虫子啊,牲口啊,非常不好的。
还能走是最幸福的,没有什么比这更幸福了。
生命的绵延有长有短,没有人知道自己的终点在哪里,即使遇到困境,也只能努力穿越,继续前行。
其实我想,再活个一两年就可以了,这辈子已经很幸福了,没有任何不满足的。
✤ 第四集:不可推卸的使命
在极地,“简单”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核心。而拥有手艺的人还承载着托付。占堆是远近闻名的说婚人,常常对着纳木错歌唱颂词,这一次,他将骑马去为新人说婚;扎西佳培是一把藏刀,洛桑顿珠成为了它今后的伴侣;拉索扎西一辈子都在帮寺院做萨迦面具,可他觉得这手艺并不属于自己,它依附于一个更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赋予他不可推卸的使命。
★[占堆]说婚人
说婚是在婚礼上,用一种口头说唱祝福新人的形式,并且回答人们关于生活的种种问题。占堆说婚的本事是爷爷放牧时一句一句教给他的。
人群热闹,年轻人纵情饮酒,玩手机,占堆有些出神。他怀念过去的婚礼,人们围着他,听着吉祥的祝福语喝彩,争着敬酒,提出各种问题,世界是如何形成的?如何识别天气?如何放牧?如何获得幸福?而他是那个代替土地作出回答的人。
“藏族人是从哪里来的呢?在一切都没有的时候,四面刮起大风,风的金刚上,形成了水滴,孟冬天寒地裂缝。”
那些关于季节,关于山川河流,关于人群的颂词,他都觉得自己经历过,占堆觉得自己确实是老了,但他也越来越知道,自己在唱些什么。
不能悦耳就不是歌,不是佳肴就不是酒,说婚是祝福,祝福是最美的,就像落日一样美,我这一生就是这么过来的,最后的愿望是,去一趟拉萨,希望自己能活得长一点,希望到温暖一点的地方,拉萨像天堂一样,是我心里最舒服的地方,如果死在拉萨,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西洛]易贡藏刀
在西藏传统的说法里面,打一把刀就相当于杀一个人,所以铁匠在西藏的地位,是相当低下的,对我来说,带着大家,努力工作,努力生活,教会大家手艺,有手艺的人不会被歧视,打刀的手艺不应该毁在我手中。
★[拉索扎西]萨迦面具
制作面具的过程:制作胎膜(黏土黏性,度量规范),胎膜晾干以后,总共要在上面贴七层布(为了降低面具的重量,减轻戴面具的人的负担)
扎西觉得,这手艺并不属于自己,它依附于一个更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赋予了他不可推卸的使命。
这门手艺,和我们的信仰有很大的关系,我们相信轮回,相信有下一世,心底有一个愿望和期待,就是要有信心把这一门手艺传承下去,不仅仅是传给自己的孩子,也要传给别人。
✤ 第五集:幸福的智慧西藏
为什么说西藏拥有幸福?因为他们有大智慧。敬畏自然、自力更生、帮助他人,这是融入了生活的的智慧。藏医贡觉仁增在村子里很受尊敬,这次,他又带着药和药浴桶翻山越岭去行医了;格拉丹东雪山下降临了一个新生命,迪迪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像他一样敬畏神山;多吉扎巴是藏北牧鞋的传承人,为了推广牧鞋,他带着八双鞋来到了拉萨。
★[贡觉仁增]藏医
贡觉仁增自幼体弱多病,被父母送去寺庙学医。还俗后,他在雅鲁藏布大峡谷开设了唯一的藏医诊所,三年来,入不敷出。
下乡行医时,他会带药浴木盆,将水柏枝、小叶杜鹃、刺柏、麻黄和细叶亚菊研磨细碎和青稞一起煮熟,加入碱末,做成藏药浴的原料。
在湿冷的藏族村庄,贡觉仁增帮人火灸,利用火的热力,封住特定穴位,阻断风寒的扩散。必要时,给病人泡藏药浴,利用热能和药力的作用,打通经络,使药物直达病灶。
为病人解除痛苦是我的工作,我没有违背过佛的旨意,我不杀生,我经常一个人去采药,去很大地方,山里,森林,我严格注意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用全部力量去帮助生病的人,我做过最不好的事情,是我不小心踩死或伤害过一些虫子。
★[迪迪]生孩子
迪迪觉得生活中一切的好,都仰赖着神山的庇护,迪迪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像他一样,敬畏自然,才能在格外的严酷中,享受恩赐。
迪迪说,十年后,冰川就会退到山脚,近年来每一年冰川都会变化,不知道为什么。
★[多吉扎巴]藏北牧鞋
我的身体确实会带给我一些负担,别人能跑,我不能,别人能去的地方,我不能,但我有脑子,我不傻,我努力不给其他人增加负担,我不是一个无能的人,我最大的烦恼,就是孩子们最近的考试成绩不太好,所以有一点点焦虑。
✤ 第六集:高原上的传承
传承最核心的部分是传授的过程。次旺多吉当了36年的藏戏团团长,他在巡演途中不停磨练着儿子的藏戏,75岁的他还要一直唱下去;琼珠掌握着藏族一种神奇的诊疗方式。他对病人的牵挂,是这片荒原之中的温暖依靠;平措扎西是一个壁画画师,他一年之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寺院画画,这次,他带领着徒弟们来到噶举寺,义务为寺庙画了一幅白伞金刚。
★[次旺多吉]藏戏团
藏戏中蕴含的都是极其朴素的道理,因此表演中的任何差错,都是极大的罪过。
★[琼珠]石头把脉
这里的人们相信,人与自然本是一体,因此人体的一切信息,在自然中都会有相应的投射,在藏医理论中,植物、动物、甚至是石头,都可以入药,因为自然和人是彼此依赖着的。
我给别人看病,因为医生就是佛,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对亲人、干部、县长、乡长都一样,所有的病人都一样难过,都一样痛苦,都需要帮助,没有任何区别。我作为一个医生,我不说谎,我尽自己所有的力,自以为自己接近佛,自己就是佛,这是谎言,不是真的。
★[平措扎西]唐卡壁画
为了替一座地震后重建的寺庙画壁画,平措扎西和十个徒弟全都吃住在寺院,花费整整三个月时间,完成七间殿堂的壁画。
他最小的徒弟名叫贡嘎,学习佛像绘制必须经历从释迦牟尼到度母再到金刚手三个阶段的线稿练习,贡嘎在“金刚手”这个阶段,反复画了两年。
平措扎西希望自己死后,画过的壁画能流传百年:我希望自己有佛的品德,过着僧侣般的生活,这样真的很好,每一幅壁画,都会保留到寺庙坍塌或毁坏,每一副壁画都是寺庙的一部分,多少代僧侣朝夕共处,多少信众恭敬朝拜,佛像、壁画流传上千年,我希望自己死后,画过的壁画也能光芒百年,所有生命的意义都在于此,一直在画,不停地画。
十世班禅大师曾经说过,寺院和僧人都要坚守自己的心性和智慧,身、语、意的依止处需要有人供养。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生,从来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灭,于是,将所有的喜和悲,寄托于想象中的世界,以平复自己内心的波澜。
最重要的是——眼睛的绘制,从此,佛像便被赋予了生命,这之后,将接受无数信徒的顶礼膜拜。对佛的理解比什么都重要,不只是拜,要去理解他的智慧,这就是我们一直遵循的,佛不是商品,是智慧。
我们画画的过程,是一个苦难的过程,所以,痛苦是要永远大于快乐的,但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从你的工作当中获得幸福感,幸福就是由痛苦跟快乐组成的,画画的路是一条修行的路,因为热爱可以让你更快乐,因为热爱,你就可以看见你心里的那个佛。
✤ 第七集:西藏的年轻人
西藏的年轻人是什么样子?他们既传承民族的文化,也传达着自我。解放和曲珍经营着一个民间舞团,他们的舞团正在为赛马节排练;单增曲杰是墨脱县加热萨乡小学的老师,一部钢琴怎么才能进入这个高原孤岛?边巴扎西为古老的文布南村立了一块广告牌,他用微笑搭建了一座与外界沟通的桥梁。
★[解放 曲珍]弹舞
★[单增曲杰]墨脱钢琴
★[边巴扎西]文布南村
l 短评
纯真而执着的藏地儿女,赓续着古老的誓言,坚守着心中的信仰,他们是心中真正有信仰的人,这种精神富足的状态对我们而言的确是高奢。敬山神、盐湖女神、矿神,感恩每一份自然的馈赠,哪怕不遗余力跳四天传统舞只换来人均一瓶酥油茶和四听啤酒,也要坚持三十余载为村民祈求丰收,用一生捍卫自己的心里的那份传承与荣光。
每看到这些净化心灵的美景,总会不由得感慨造物者的复杂,一面赐予藏区最极端的高原气候,一面又慷慨地洒下数不尽的壮丽与华美。藏民就生活在失去和获得的一念之间。令人吃惊的是,他们没有与贫瘠的物质做对抗,而是用一种同样近乎极端的乐观态度,与之共舞。
寺庙佛像画师傅说出了简单,却又难懂的一句话。“令他们遵从内心,知足常乐的,是干净的信仰。这信仰不是来自于外在目的,而是发自内心的,崇尚真于美。人人平等,众生为佛。”带着信仰和发自内心的平和喜悦,他们成为了无师自通的哲学家。生命的大部分时间里,他们都躺在自然的怀抱里,长长久久地思考人生。虽然大部分人可能从未见过更广阔的天地,但不妨碍他们拥有淳朴但深邃的处世哲学。
无论是那些不辞辛苦,跋涉千里,只为替深山里的病人解除痛苦的良医,抑或是挑灯夜下,静坐寺中,潜心描佛的画家,还是那位搬着贵重的钢琴,翻山越岭,只想让孩子们听到美妙琴声的教师。他只想让孩子们听到伴奏,学会唱歌,歌唱他们美丽的青藏高原。
短短七集的纪录片,却让人看到高原上蓝色的灵魂,映出美丽的雪山和清澈的湖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