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总问我问题,我想要答案!”
有些抑郁的蛤蟆,经朋友介绍,来找心理医生苍鹭。他想要一切关于摆脱抑郁,最直接的答案。
这是最近心理学畅销书榜一《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所描写的故事。蛤蟆想要的答案,心理医生无法直接作答。
很多人像蛤蟆一样急切的让自己舒服,但最好的答案其实靠自己找寻。
一、没有发现自我
为什么心理医生给不了你答案,因为你没有发现自我。
在所有抑郁中,人们的痛苦和折磨都是自找的。
马上接受这个观点很难。请先尝试理解这段话:
任何人都不可能进入你的脑袋,强迫你产生任何情绪。别人或许会影响你、说服你,但最后,还是你在决定要选择什么样的感受。
难过、怄气、愤怒……这些负面情绪,都是在和他人碰撞后,你做的选择。
例如,已经成年的你,听到父母滔滔不绝,你就马上不自觉地紧张,好似回到小时候总被唠叨、被控制的样子。
你为何会紧张,为何会有条件反射带来的自动感受,没人能精确的告诉你,只能帮你慢慢的发现自我。
二、如何发现自我
1。发现自我的追问
“今天你感觉怎么样?”
“你认为是什么让你感到不快乐?”
“还记得是什么具体的事情吗?”
“然后你做了什么?”
“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
“这样做完,你真实的感受是什么?”
还举蛤蟆的例子,他与心理医生的接触,会面临很多这样的问题。被追问,有时令他抓狂。
这些问题能带你看到真实的自我,进而打破你的心理平衡。
从当下你的抑郁,变为让自己舒服,要经历行为和态度的转变,还要勇气和决心,最开始还是先认真回答每个问题吧。
2。追溯人生经历就是发现自我的时间线
蛤蟆通过心理医生的追问,他回忆起有些抑郁的小时候。
父亲很严厉,总对他不满意。他渴望父亲的爱与关注,却从没得到。
母亲要慈爱得多,好像抱过他几回,但永远不会当着父亲的面做亲密的举动。
7岁,上小学时他整日郁郁寡欢,因为每个学期开始时,他会有离家的孤单悲伤,学期结束时兴冲冲地回到家,却受到冷遇而无比失望。
在孩子的小小世界里,父母都是那么的强大,孩子依靠父母的不只是温饱,还有情感需求。
但有时,父母对孩子表现出的负面情绪,会让孩子感到害怕、不快、无助,唯一能做的就是去适应父母的每一次喜怒,这并非孩子的自然状态。
无法逃离,只能承受。
13岁,蛤蟆去的中学推崇强身派教义,每天的健身修行令他疲惫,也无人同情。
上了剑桥,被迫学了历史专业,由于一直是别人替他做的决定,他始终找不到激情。
在不同时期的几件事,时间上都对蛤蟆影响了很久。
心理咨询通过追问这些杂乱的经历,总能勾勒出造成一个人抑郁的时间线。
3.一场自导自演的剧本
蛤蟆在回忆这些故事后开始寻找事件之间的联系,他开始理解为什么有些事情会以那样的方式发生。
会不会是他的潜意识导演了自己的人生,他人生的“故事情节”早已布局好,一股未知的力量把他推向一次又一次抑郁的结局。
实际上,心理学研究表明,回顾生命最早期的阶段,从出生到大约4、5岁的时候,发生的一切都对你影响重大,还影响了你后来的成长。
有科学依据吗?有。
在所有人的童年,都会试图回答两个问题。
“我是怎么看自己的?我好吗?”
“我是怎么看别人的?他们好吗?”
这里的“好”怎么定义?可以是任何一种具体的好,不好可以指任何一种具体的坏。
这张图就像我们的人生坐标一样,一旦童年在原生家庭的影响下,我们在4、5岁时决定用哪种态度和观点,在随后的人生里始终会维持自己的选择。
人际交往中,你给别人的每一种现实的印象,自信、自卑、强势、弱势……本质都是受童年时心中的人生坐标影响。
这些态度和观点,变成我们存在的底层结构。
从那以后,我们便建构出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换一种说法,我们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一个“自证预言”。我们会控制事件的发生,从而确保预言会成真,确保自己的世界和预期的一样。如果不好理解,可以把“抑郁”当作一种属于你的态度或者剧本,想象你是不是陷入了自证预言。
去试试吧,结合自己的人生时间线,对照你的人生坐标,找找你给自己写了什么样的剧本?
是不是一直没逃离剧本?
还是你已经改写了剧本?
三、发现自我的人后来怎么样了
蛤蟆在接受10次系统的咨询后,对心理医生说:“你教了我很多,你从没给过我答案。现在我明白了,你其实总在引导我回答自己的问题,引导我了解真实的自我。”
开始正视情绪
心理咨询并不恐怖,去咨询的人也不用扭捏、难以启齿,相反,这样的人是有极强的欲望想让自己的身心状态变好。
与其顾虑被孤立、被嘲笑、被特殊对待,不如想办法与真实的自我联结,与自己的情绪联结。
当你对情绪的感受越来越清晰时,就能明白它们并非可有可无,也不会对它们不闻不问,因为情绪正是自我的核心。
只要我们的情绪真正获得理解,就能获得个人成长。
先让自己舒服了,才能让别人舒服
情商真正的意思是理解你内心的情感世界,并且还能掌控它。
高情商的人都有强大的自我意识,准确的了解自己的情感。
情商也和理解别人有关,情感智力中最大的技能是通过理解和回应对方的情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这能让你在自我成长和完善的路上走得更远,因为它将带你从独立的个体走向共生的关系。
独立性体现出做自己的自豪感,还包括独特的才能、与众不同。
共生性则体现出成熟和自我接纳,还包括求同存异地接纳他人。
蛤蟆与他的朋友们
书里的最后,蛤蟆的朋友们要用一顿午宴,庆祝蛤蟆从抑郁中康复。同时,也是好朋友们之间的告别宴。
朋友们各自经历了生活的奋斗,不约而同纷纷打算离开河岸,去一个让自己始终放不下,内心更为舒服的地方。
鼹鼠要回老家,把鼹鼠幽居改造成餐厅,那一直是个温暖舒适的蜗居。他已想好为伙伴们在不同的季节准备不同的美味。相比过去的害羞、沉默,鼹鼠更强大、更快乐了。
河鼠会去南部的灰色海边小镇,那是个靠着港湾的可爱小镇,海港的一边很陡峭,有一条路伸到岩石边的花园。一个老朋友请河鼠帮忙打理“旅人大全”书店,他仔细琢磨过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这个地方适合他。或许还会写本书,关于河岸的朋友们。
蛤蟆经历了心理咨询,卖掉了父亲给他的遗产,那个他无法经营的蛤蟆庄园,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他能打理的了的小地方。
最重要的是,他变得快乐、自在。他撕掉了过去所有虚幻的人生标签,决定真正表达他想说的话,做想做的事,让自己真正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