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我和我的大学老师一起吃饭,席间,谈到了他刚上初一的儿子,他感慨现在的孩子读书真辛苦,他的儿子今天刚上初一,每天早上六点半就得起床,晚上写作业要写到十二点才能把一天从学校带回来的作业写完。即使他是大学老师,也觉得这样的学习任务实在是太重了,有时候为了能让孩子多睡半个小时,他还会帮助他的儿子写一份英语试卷。我笑着称,当年我们读大学的时候也没有这么努力啊,现在的孩子读书真不容易。
中国的基础教育是世界领先的。这一结论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而得出这一结论,是因为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评,中国学生的做题能力很强。中国的学生从小就接受了高强度的做题练习,到了高等教育,情况并没有有所突破,事实上,目前世界上最好的大学基本上都分布在欧美发达国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中国的基础教育存在被动的竞争关系。在中国的基础教育里,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竞争关系,基础教育的目的从教育本身转向升学考试,让这种竞争关系成为了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只有通过升学考试来保证学校教育的公平,而升学考试是一种筛选的过程,这个过程必然是一个分层的过程,导致的结果是成绩会成为学生、老师乃至家长的心理上评判标准。这种评判标准一旦在社会意识形态中建立起来,就会让竞争关系越来越激烈,让学习本身成为了竞争的附庸品。
这种竞争是被动的。所以在这个竞争关系中,并不能由哪一个人决定是否退出或者进入。学校、家庭、家长也是如此。而学生在这场被动的竞争关系中,扮演的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执行者,如同战场上的士兵,是没有多少思想可言的。这种异化的基础教育导致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由于竞争关系的消失,学生从过去的经历中得到挣脱,人的懒惰、贪玩、情欲得到释放,像一匹脱了僵的野马,去寻找感官上更加刺激的生活状态,如物质消费、游戏娱乐、饮食男女等等,由此忽视了社会产生的竞争关系。同时,由于基础教育的异化,导致学生的思想被抹杀,缺乏主观能动性,没有目标的航船永远都找不到努力的方向。
K12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衔接是断崖式的断层。首先是目标不一致,K12教育是为了升学考试,而高等教育是为了文凭。然后在教学上的差异,K12教育是强调以考试成绩为导向的课堂讲授,高等教育是以合格为要求的放养式教育。这就导致了学生在最该玩耍的年龄承受了不该承受的压力,在最该奋斗的年龄却乐于安逸享受。而这些都属于无意识层面的行为,是由教育环境所决定的。
学校教育成了一个制度化的机构,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拾级而上的、提供升学考试、提供各种文凭相对应课程的服务。这种制度性的教育在异化了教育的本质的同时,也使人丧失了掌控自己学习的勇气与能力。学生成为学校教育的产物,而升学考试的巨大压力和文凭门槛的降低让学习全生涯一直在走下坡路。
END
周三早上好! :)
有什么问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