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我们现在开始第四轮第四段的第九讲。之后呢,休息一会儿再来第十讲,今天正好是第二十一天把它全部讲完。前面没有讲的是有原因的,一个是大家在放假有些各种各样的计划和安排,中间打断了来听了也不好。攒着听了万一手机内存又一了或者这样那样的情况呢,也容易出现状况。再有一个呢,说实话我是有点故意的就是这几天我都没有讲。然后呢,也没有怎么在群里发言,但是我并不是说我自己跑出去玩儿了,没有。实际上正好儿是借着这个机会不是故意设计的事,正好借着这么一个长假的机会,大家又似乎有一些放松和懈怠的时候,来看一下来观察一下。这会决定到我们第五段和第六段里的一些新的设置问题。如果大家都非常懈怠了,就需要想办法推动一下。大家仍然热情高涨,我们就会想办法再收紧一下,就是再加一些新的砝码上来,所谓的魔鬼训练。实际上,我们现在还没有到魔鬼的程度呢。
我这儿要讲一个个人的看法。我这个的个人看法呢,是这样,就是在教育的过程中,如果赶上向国庆长假正好还在我们的练习阶段时限之内的时候,是可以考虑做类似的观察的。比如说我故意这几天都没怎么讲话,也没有专门出来上课,并不是我完全一丁点儿时间都抽不出来,也不是我没有想说的话,而是故意把这个空档期给放出来了。就是为了要观察一下。但另一方面讲呢,这样的事情是不能故意设计的,换句话说,假如第四段没有赶到国庆长假,就是在普通的日子里面,大家也都处于既不是懈怠,也不是特别来劲儿的这种正常状态的时候,如果故意设计出来一个放假的这种类似的坑。让大家去踩,这就非常的不好,这个也是我和一些其他做教育的朋友商量讨论过的一个结果。包括我们在给自己的孩子做教育做辅导的时候这点特别注意。千万不要故意去设计一个坑让他踩,以为这样就是挫折教育了,千万不要。因势利导是最好的,因地制宜是最好的,因材施教是最好的。刻意的设计坑,绝对最后把你和孩子、那个要教育的对象全都给坑了。
这里面的原因呢,也非常简单,国庆长假是一个人自动在心理上会稍稍放松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我不出现,我也不吱声,大家就有可能会觉得我是不是出去玩儿了,我是不是在外面玩儿的挺开心的,我们这儿还在做作业太苦了,那么在这种状态下有些同学可能会坚持,一些同学可能会不坚持,我不是指我们群里的,我是指正常状态下的一种可能的应对情况。这都是很正常的,因为这是一个普遍的期待心理,这不是我故意弄出来的。但是,假如在日常过程中,比如说九月份或者十一月份,我突然说有七天,我们可以放假。但是呢,我又布置一些作业,然后大家可能有一部分人就不会想做,就懒就拖延。那么,最后我说啊,实际上我这个布置作业是个烟雾弹,我就是想观察一下大家的反应,那大家心里会怎么想。这里面的差别不是特别的显著,但是很微妙。普遍来讲,现在的孩子心理都比较敏感,所以尤其不要涉及这种坑。假如有些家长特别喜欢说我带孩子去搞这种艰苦教育就是要吃苦。我就是要刻意设计这种课让他吃苦,那我觉得最好你跟他一起吃苦可千万不要他在吃苦,你在旁边看着。两个人都下地干活,大家都没什么好说的,哪怕是故意要下地干活。但是如果一个干活一个在旁边看着。效果非常不好,甚至还会产生强烈的逆反情绪。
正好我们群里的同学谈到了逆反情绪。逆反情绪最大的一个问题在哪儿呢,是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比较复杂,大家没想到吧,最根本的问题在这儿。就是说他叛逆,假设他已经彻底放弃学习了,彻底不上学了,也不去工作,就在家里窝着大家想这件事会怎么样。这就跟社会已经普遍富裕了密切相关。我们都知道在今天我们群里的同学为例吧,如果你的小孩从今天下午开始彻底地宣布不上学,也不打算工作就在家里宅着。虽然你们会很着急,但是这个孩子不至于没饭吃,吃口饭总是有的。不说多好吃,至少有饭不至于饿肚子,不至于上顿没了下顿,不至于说明天揭不开锅。群里的同学这点经济能力,大家都是有的。你真以为如此,你会觉得那过两天再劝她吧,过个五天十天再劝她吧,是不是正常心里吧,我们不谈什么心理咨询上的技巧,只讲普通的反应。
但是在以前不富裕的时候不是这样的。很可能就是她不去,明天就没有饭吃,明天就没有今天晚上就没有这是多么迫切的事情。再有一个就是读了比较多古代历史的,普遍的来说,除非年景特别好,普遍来说温饱问题是成问题的,是个大问题,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是拿鞭子抽,也要让他出去做工。那现在是在两个极端,中间做摇摆,从本质上讲问题就在这儿。第一没有穷到说明天就吃不上饭了,先让他在家里待几天吧,第二个也没有富余的,养的一辈子有什么关系呢,多大的事也做不到。尴尬就尴尬在这儿这个时候就需要各种各样的方法、疗法,来帮助他。
那好像讲了这么多跟写作一点儿关系都没有,其实是非常相关的。想一下你自己写作业是一样的,你说我彻底不写了,我反正就这样儿了,也饿不死,毫无问题。你说我写的多好也没见涨工资。因为他是个人内在的提升,而这个内在的提升和你外在的职业之间是不是正好能够接榫接上,那么准确的,以至于这个一提升马上外部就有提升的。很难非常难,就算你现在是在出版社在杂志社工作都很难。
那这些道理讲完之后目的在哪儿。实际上是放平一个心态,实际上还是在做思想工作。要放平一个心态,只是写,就像我们在做正面或者禅修的时候说只是打坐。而不要享受正念,是不是就让我从此不失眠啦,从此不焦虑啦,走上不焦虑的人生道路了,实际上,这是有广告嫌疑的。真正能做的只有一个,就是只是打坐儿。在我们写作课里就是只是写作。只是写,读书的话就只是读。为什么不能带预期的目标呢,因为这些事情本身不是短期能速成的。你带预期目标会非常累,就像刚才冯超讲的看书简直看不下去。
但是,假如并不是要考研呢,真的完全翻不下去嘛,也不会。完完全全撇开了目的之后,到反而有可能可以多翻两页。因为正好其中某一个人,某一段事情,某一段历史,你可能想知道一下。实际上有着冯超同学要考这个语文专业,或者说中文系的这个事件,正好可以重新我们来回溯一下读书的问题。因为我们讲过读和写是不分家的,只读不写是不行的,只写不读也不行,又读又写,比如说像卢杨这样,他所读完的书,就可以比较有效的,或者说更有效的,比只是读的那种更有效的吸收到他内部里面去消化。
最好的状态是什么,最好的状态是这样,我有一本书很厚。读完了,做了很多笔记,并且把这些笔记连缀起来成了一篇读后感或者是评论。即便就是书摘吧,但是你要想办法把他连缀起来,这点很重要。什么叫连缀起来,就是别人只读你这篇笔记的时候会觉得是在读一篇文章,而不是在读12345。这个连缀本身是写作技巧的一部分。所以他就考验了你的写作技巧,而且里面摘录笔记,考验的是你的眼光和知识内化性的内容。
那么最理想状态就是我读完这本书做了比较多的笔记之后这本书可以不要了,我可以送人,我可以扔掉都行,我只要有这本笔记在,这本书的精华就尽在我手中掌握。如果我还能把这本笔记上的内容给背下来,或者彻底消化掉我连笔记都不要。就出现了我们以前讲的那种张嘴就来而且都是对的都是准确的。当然,一般来说,人没有那么好的照相机一样的记忆力,不可能什么都记得,但是你笔记在通常比翻书快,笔记是精华。
我以前在四班大群的可以专门讲过怎么做笔记的。那我这儿就不重复了,只是强调一下就是看了书要做笔记,不然的话就比较浪费。因为大家都不是职业在看书的,不是说正在读研读博。职业看书的,所以如果这本书你看完了没做笔记,基本上下一次你很难再翻开了比较难,就这么一个机会,笔记就变得更重要,那些职业读书的到不要紧,他可能第二天第三天又重新翻一遍。
那正好冯超同学要看。这个。古代文学史外国语学士,这里面和我们平时讲的学习方法读书方法密切相关。所以这里正好是一个可以展开的机会。
比如文学史,为什么看不下去,除了你的耐心和兴趣,这两条之外,有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你不知道该怎么用文学史。当然更关键的一个目的是为啥要看。这个问题始终大家都没有能够很好地彻底地绕过去,因为你绕不过去,始终都有这个问题,你为什么要看。为什么这么大劲,半夜不睡觉,要看一本书呢,同理为什么半夜不睡觉,要看一部电影要追一个剧,要玩一个游戏要干任何一件你干的事情。以至于你为他牺牲了睡眠,牺牲了其他的时间等等等等。这就回到了早期,我们在写作课上讲过的内驱力的问题,为什么。那现在冯超同学,有一个非常好内驱力,我要考研。这个应该是个非常好的动力。但是为什么还是看得想吐呢,那恕我直言从本质上讲,你的兴趣还没有提起来。所以你转行当语文老师这件事其实不是基于你的兴趣,是基于算计。基于算计之后,你的头脑上好像已经过了觉得这事儿行,能这么干,但是你的身体恐怕是没同意。
我们继续来讲,这个教材的问题,那如果确实就是没有兴趣。就是出于某种这个生活上的算计,所以必须要考研,必须要看这类的教材书,这个时候怎么办,真的才是最切实最现实的问题。最简单的一个回答就是使用漫读的技艺。如果大家还记得以前在漫读四班早期最开始的那几节课讲的内容的话,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迎刃而解的。
尤其是很快要考试,有一堆教材一样的书,怎么办,这个恰恰就是漫读的技艺这种纯方法论的用武之地。
那下一个问题就是这个方法,你能不能做得到,就我以前的实践结果来看,效果不好的都是没有能够坚持做到,而不是这个方法本身的问题。任何一本教材,特别是国产教材,总的来说条条杠杠的。这些纲目都还是比较清楚的,哪一朝到哪一朝谁谁谁,什么情况,什么事情。这种阅读如果不带兴趣没有很强的目的性,是确实看不下去。但是作为一个复习资料来讲,其实是非常好,不用自己再去划分那些条条杠杠的。
那剩下的呢,就是一个实际操作。首先沐浴熏香找到一个安静的场所,舒适的位置,坐下来。把这本教材摊开。放在自己的面前,然后翻开一页。看一遍。比那种默读内容的速度要快,就是正常的浏览这种方式看一遍。下一页再翻在看,就这么一页一页的看下去翻下去,不要考虑背诵的问题。一遍翻完洗脸,洗手,吃点东西,需要的话喝口酒会被咖啡喝板茶。抽根烟,然后继续再搞第二遍,第三遍。你有多少时间就可以搞多少遍,但是正常一天也就搞个五遍六遍就到头了。你没有更多的时间了,毕竟还要干别的事情。一本教材还挺厚的吧,那还有其他的,比如说外国文学史,古代文学史现代文学史等等。全部都是这么做,就是反复的翻阅,而不是反复地背诵。
这里面的原理非常简单,就是反正你是背不下来,这绝对不是说鄙视你的记忆力,而是因为这么厚一本书随便记忆力多好,在没有本来的知识存储支持的情况下,想凭空背下来都是很困难的。
你要知道死记硬背唐宋元明清五个字,好像很容易,但是由于你对历史假如真的是一无所知的这种特殊情况下,唐宋元明清一旦打乱了次序让你排序,你不一定一下子能反映过来,就是因为不熟悉。反复的翻阅的目的就是为了熟悉。以至于能够比较好的应付选择题。论述题那只有听天由命了,尤其是时间很短的情况下是弥补不过来的。现在有高一的学生找我说要补习语文应付高考,我都跟他讲可以没问题。但是你已经来不及了,因为高一高二高三只有三年的时间,实际上只有两年半。这两年半还应付那么多其他功课,你有多少时间能够做课外阅读,去读那些书呢。
那冯超同学,只有一个月还是差不多左右的时间,就会更难,你只有反复的翻,不厌其烦的翻,一定要把自己的这个不耐烦,想办法消解掉。就这么翻下去,看到眼熟。至少对选择题是非常有利的。以为你会觉得,那个答案眼熟得分率还是很高的,至少从原来的四分之一变成了百分之五十的可能性。听起来好像不怎么样,但是其实提高的挺多。
另外一个,假如不是那么赶的要学习。文学史这样的课程,比如说像爱丽同学讲说好像看不下去,你要把它做成一个主干。这个主干不是让你一天就把它啃下来,或者一个月就把它啃下来。而是先了解这个主干,然后去寻找你所感兴趣的分叉。比如在整个中国诗歌史这条主干,李白在哪一个分叉?在唐朝,在盛唐时期的那个分叉,而且是一个主分厂。当你这样来看的时候问题就会变得比较简单。如果有人是擅长做,比如说这个思维导图或者什么主干图形形图之类的图的话。你可以试着把文学史的主干做成这样的图,让你自己能够一目了然。
这是一个入门的办法。更好的办法,就是直接通过通读这种史书,把这个脉络自己真的从内心里去掌握他,但是这个要求的时间比较长,要求也比较高。所以大家如果可以作图,哪怕自己就是画1234列表,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这样列表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帮助自己对这个主干有所把握。主干一旦把握住了,再去看细的东西,就很容易回到主干。就像我们讲李白的时候,很快就会回到主干是唐朝盛唐时期,李白又经历了安史之乱。一切都会变的很顺,很容易记忆。
不然的话呢,就会凭空只记住李白,他后半辈子经历了安史之乱,因为我上课讲。但是并不知道安史之乱在整个历史时期里的这个作用以及重要性,一旦在讲特别的事情,比如讲到杜甫也经历了安史之乱。你就得重新把安史之乱复习一遍,才能跟上课程。
所有的史,不管是中国古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外国历史全球史,所有这些史都是可以用来作为主干框架使用的。就是你自己树立你自己的知识背景地图的时候,需要的这个框架,你自己是搭不起来的,你就需要靠这些教材,帮你搭完了之后,你往里面填东西,哪怕只填了一小块你所感兴趣的。如果有能力的话可以填很多东西。有了主干有了细节,主干是什么,中国文学史就是一条主干,细节就是李白的行踪,李白具体在哪一年干了什么事情,写了一首什么诗。这就是细节。细节和主干一旦搭配完成了。
这一块的知识某种意义上就算内化进去。也就是说,你不再纯粹的靠死记硬背,死记李白哪一年写了哪一首诗反映了什么事情。这就叫死记硬背。但由于在主干上,那就很容易找到他。这个和我们以前讲说书架的分类,怎么排放书架都是有密切相关的。
我们可以来回忆一下你现在进入一个房间。书架上没有任何标签,这也不是你的书架,这个点在书架上找一本书,你对这本书还不是很熟悉,甚至不知道他书籍是什么颜色的,你是不是很难找到这本书。但是假如你进了一个书房是你的书法是你的书架,每一层都有你自己贴的标签,你也知道你要找的这本书长什么样儿,书记是什么颜色的,是不是很快就能找到。
那我这儿为什么要艾特庐阳呢,因为庐阳在做类似的尝试,他读了很多世界史的细节上面的作品,也读了新全球史这种通史类的作品。这就是主干和细节嫁接成功了连接成功了。其他同学,如果愿意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也可以做这样的尝试,不一定是全球史,可以使文学史,比如说。冯超现在正在做的事情。爱丽同学可以这种方式来尝试着重新进入而不是翻几页就放下来了。
上一次在上海见面时候,基于陈吉同学儿子的一个学习问题,我做一个回答。学习能力有很多方面其中一个能力就是你要能够去看你,其实不想看、不喜欢看、不耐烦看的东西。我在我们群里的课程里面也曾经提到过这个问题,这个世界上不会每件事情你都喜欢的。完完全全说我只做我喜欢的事情,只做爱做的事情,其实是不可能的。这中间必然参杂一小部分,哪怕是一丁点你不喜欢的事情。他们是连在一起的整体,没有办法完全割裂开来。
另一个呢,就是实际的历史和知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比如说。全球史是一条主干,中间有几个重要的转折点,比如说十字军东征。那假如我对十字军东征一点儿兴趣都没有,根本就不关心这次打仗,这个毫无问题没有问题,你可以一点都不喜欢十字军东征。但是十字军东征就是整个世界史上重要的转折点之一。如果这个转折点你连最基本的情况都不了解,那么世界史这根主干中间就会断掉以至于你前后衔接不起来,不能理解究竟发生了什么。那这个时候就是捏着鼻子,也至少要把十字军东征这件事情的梗概了解一下。
那文学史史上也是同样的,就是这条线一定要理清楚。先秦发生了什么,东周发生了什么,春秋战国发生了什么,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都出了些什么主要人物,每个人物主要的成就是什么。这些主干是不可避免,你要知道的。正因为你知道主干,再出现细节的时候,你才会比较清晰的了解,而且这个清晰的了解不是基于死记硬背的。
那所有这些的前提就是你要能够有耐心把这本书翻完,这本主干教材翻完,而且一定要相信我一句话,多翻,翻十遍超过你很恶狠狠的一个字一个字的读一遍的效果。因为实际上到了你要依靠翻的方式来熟悉他的时候,就像我刚才讲的,实际上表明你的实际内在兴趣不在这儿,是某种勉强的结果。既然是勉强,直白的讲在勉强自己的时候,一个字一个字读书是没有效果的,一点用也没有,即使你的记忆力超凡效果都会大大地衰减。
那如果记忆力不超凡,只有一个办法就是翻,一遍又一遍的翻。这个方法在南京的某些培训课程上我讲过,然后用类似的方法,这些同学去考那个心理咨询师证。越是不熟悉的,也是通过这个方式翻阅心理学教材心理学史教材之类的东西的时候,效果就是很好,选择题的这个正确率就是提高了。
所以实际上现在的问题变成了什么呢,我们就会发现这些问题变成了冯超同学能不能够把自己的耐心好好地展现出来,用于把这些教材一遍又一遍的翻过去,就是熟悉他。所谓的熟悉材料,一遍又一遍的翻过去,千万不要一个字一个字的看过去。如果这些教材上很明确的,有那种黑色小标题之类的加深加粗的,视线多在这种地方停留一会儿。
那肯定同学们要讲讲了这么多文学史怎么使用和我们这个读写的关系在哪儿呢,读写的关系,就是当你仅仅去看李白的诗歌,看某一个我给出的唐人的绝句资料的时候。或者仅仅是去读鲁迅的某一篇散文,某一篇散文诗,某一篇小说的时候,你得到的任何看法观点,某种意义上是强加的。也就是说,你很难真的彻底消化他,而需要彻底消化它就需要看这样有主干性质的文学史来帮助你。
我们换一个比喻,粗粮和蔬菜,我们都知道是帮助疏通肠胃有用的。具体的李白的诗歌,具体的鲁迅的野草散文诗,就像是大鱼大肉一样,你需要有一定的粗粮和蔬菜来帮助你消化它,不然你很难消化。就像我讲的为什么李白的行踪要讲那么长时间,为的是什么,这个行踪你清楚,每一首诗嵌到他的行踪里面去,那就更容易理解这首诗为什么是写成这样儿的。那这个道理放大了,就变成了你看中国文学史,或者是看全球史,然后再去看某一个历史事件的细节,和这个全球史或者中国文学史这个主干之间的衔接在哪儿。
这个当中,特别重要的就是那些重要的转折点。比如说李白遇到了安史之乱,李白进入长安被唐玄宗召见,最后又次经放缓。离开长安,这都是他重要的转折点。那在全球市场,比如重要的转折点十字军东征,蒙古西征。对于整个世界的影响,哥伦布航海,麦哲伦环球航行,这些都是极其重要的事件,对世界的前后的变化是具大的一个转折。这个转折你如果不了解,甚至完全不知道,你会发现整个东西是脱节的,最后那只能依靠死记硬背把前后的事情连起来。
即使是在给小孩子讲解历史的时候都要注意这个历史脉络,把握时间线的把握。顺序非常重要,顺序错了,好多事情你就会不能理解,无法理解,无法解释。那最后的结果就是死记硬背。
大家都注意到了第四段里有好几次方超同学发出来的作业是不写不写。二,实际上其他同学也有类似的情况就是说达到了某一种这个。消极状态就是这个瓶颈,就像跑步的几点一样的。这是非常正常的。那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大家可以反过来想一下,假如是你的。小孩儿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么办,因为你们自己现在实际上亲身经历了一次。什么叫懈怠,或者说稍微有一点不是每个同学都有,但是确实有一点。
就当你们自己亲身体验到了这一段。好像有一点松紧带又觉得并不能够送这么一个状态的时候是怎么样的感受,以及怎么样的应对。这种感受对于如果自己的学生小孩儿出现了同样的情况,是非常有帮助的。
所以冯超同学写了,不写不写并且连续好几天都是这样的情况下。我什么都没有做。但是他自己在某一天已经写了我不写不写就是不写,但是我明天开始要写了。这就是个特别好的自动的转变,甚至可以说是了不起的。这个比我在他第一天交了不写不写的作业就跳出来,说这样不行必须要写要好得多,要好5倍。因为这点很重要啊,为什么是这样做的?因为我们到目前为止的规则是允许这样做的,不能够在他过程中,我跳出来说不行,这样是不行的,我那实际上就是我要修改规则。我可以修改规则,在第五段的时候规定说不许写不写不写这种废话。你这种方式来搪塞可以的,事先规定好了,你做不到有问题,那就要认罚,但是如果事先规定的是允许这么做的情况下,那就是允许。
实际上,现在很多时候在我见过的,特别是我见过的情况里面很多家长对小孩儿实际上这个标准在不停的变。小孩不做作业说要做作业,做作业的时候怎么不认真,做作业认真做了,怎么还有错。谁能保证自己从来不错呢,这个标准是不能一直变化。就像我们写作组里,这样事先约好一个标准,在一个规定的期限之内,就按这个标准来,不要去变化它。大军也做过了说不想写,但实际上后来几乎就不这么做了。但如果在大军交了不想写,不想写的时候非要跟他杠。那就会出现这个问题。规则是怎么规定的,允许我不想写,那为什么还要说我呢。我是希望大家做得更好,但是规则的及格线这条只要达到了,就没有什么可说的。
所以这里引发一个新问题,我们第五段的时候要不要修改一下规则呢,这个要带第十讲,且待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