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尊是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情感体验,它不仅要求一个人自爱、自强、自重,而且要求一个人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尊重。虽然理论学者们关于人为什么需要自尊的观点大相径庭,但是他们关于自尊功能的观点却不谋而同:自尊是人类生命的心理源泉,是人类维持心理健康的动力。在这里我们既不争论自尊的目的,也不进一步挖掘自尊的功能,我想与大家讨论一下人们获得自尊的途径,为儿童自尊的养成教育贡献一份力。 我首先分析获得自尊的途径,然后向大家介绍了解自尊获得途径的方法,最后讨论一项关于我国儿童自尊获得途径的研究。 01 肯定自己还是贬低他人,人们在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中会发生一系列的认知行为,包括认识、理解、评价、比较等。人们首先要充分并反复地了解自己和他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人不仅会主动地了解他人,对自己也处于一种不断的、反复的了解过程。接着,人们会根据了解的情况对自己和他人做出评价。社会交往过程涉及的评价种类非常多,主要包括:过去对自己的评价(在过去的某个时间点对自己的评价);对自己过去的评价(在现在这个时间点对过去某个时间点的自己做出的评价);现在对自己的评价,也叫对自己现在的评价;过去对他人的评价(在过去的某个时间点对他人的评价);对他人过去的评价(在现在这个时间点对过去某个时间点的他人做出的评价);现在对他人的评价,也叫对他人现在的评价。最后,人们会根据以上评价进行多重比较。所谓多重比较是指对上述评价分别进行两两比较,比如,拿对自己的某种类型的评价与对他人的某种类型的评价进行比较。以上过程就是发生在社会交往中的社会比较。不太严格地说,所有这些认知行为共同组成了社会认知。在上述过程中,如果条件合适,人们就会获得自尊;如果条件不合适,人们就不会获得自尊。一般来讲,在经历过社会评价和社会比较后,人们通过两种途径获得自尊,一种途径是通过提高自己获得自尊,一种途径是通过贬低他人获得自尊。通过提高自己获得自尊是积极的方法,获得的自尊是正向的自尊;通过贬低他人获得自尊是消极的方法,获得的自尊是负向的自尊。正向的自尊是真自尊,是人类生命的心理源泉,是人类维持心理健康的动力。正向自尊给人以力量,使人重视自己的内在力量,勇于面对来自于外部的压力。正向自尊的人采用提高自己素养和能力的方法去工作和生活,去面对困难与挑战。他们在自己获得动力、追求理想之时并不排斥他人的努力奋斗和获得的成功。负向的自尊是假自尊,不仅不能成为维持心理健康的动力,还会使人陷入无穷无尽的心理问题之中。负向自尊不仅不能给人以力量,反而会使人产生焦虑,怀疑自己的能力和素养。负向自尊的人面对困难采取逃避的态度和行为。由于嫉妒他人的努力和成功,他们甚至会颠倒黑白、造谣生事,不择手段去打击、报复比自己强的人。 02 具体他人的性格、抽象他人的性格、具体他人的物品。如果想要了解某个人(我们称这个人为被试。虽然被试是一个不太尊重人的名称,但为了便于理解,这一讲我们还是使用这种称谓)获得自尊的途径,研究者一般会使用特殊的任务让被试按照上述过程进行社会评价,然后进行社会比较,最后根据社会比较的结果确定被试的自尊是通过提高自己获得的还是通过贬低他人获得的。在这些特殊的任务中,被试评价和比较的对象主要包括被试自己的性格与具体他人的性格、被试自己的性格与抽象他人的性格、被试自己的物品与具体他人的物品。最初,被试评价和比较的对象是被试自己的性格和具体他人的性格。这种任务操作简单,适用性强。然而,由于评价和比较涉及被试熟悉的具体他人的性格,这种任务会使被试产生顾虑,影响被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有研究者把评价和比较对象换成被试自我的性格和抽象他人的性格(抽象他人一般是由被试自己假想的一个普通的他人)。在这种任务中,由于被试熟悉的具体他人被替换成为抽象的他人,被试的顾虑消除了,但这种抽象他人缺乏社会意义:很难让人相信被试对自己的性格与一个不存在的、抽象的人的性格能够做出有社会意义的评价和比较。还有研究者根据詹姆斯提出的客观自我理论设计了另一种了解自尊获得途径的方法。客观自我理论提出,一个人的自我包含这个人拥有的一切东西,比如身体、衣服、房子、工作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讲,客观自我理论认为,这个人拥有的东西可以代表这个人。因此,这种在客观自我理论指导下的方法并不让被试对自己的性格和具体他人的性格做评价和比较,也不让被试对自己的性格和抽象他人的性格做评价和比较,而是让被试对自己拥有的具体物品与具体他人拥有的具体物品进行评价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虽然各有优势和局限性,但是研究者使用以上三类方法都能够很好地了解被试是通过提高自己还是通过贬低他人获得自尊。 03 贬低他人:一项关于我国儿童自尊获得途径的研究,最近,为了了解我国儿童获得自尊的途径,研究者在我国部分省份随机选出了2000多名7-9岁的学生,收集了这些学生的人口学资料,并让这些学生完成社会评价和社会比较任务。研究者让这些学生对自己的物品和自己朋友(随机选出)的物品(随机选出)进行评价和比较。 研究结果发现:1、绝大多数学生(超过95%)获得自尊的方法是贬低他人。很早以前研究者提出的东西方文化差异理论就指出,东、西方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自尊来源不同。在东方文化背景下,人们处于相互依存的状态,关注的是人际关系,因此人们更容易通过贬低他人获取自尊;而在西方文化背景下,人们处于相互独立的状态,关注的是个人的成长发展和独立性,因此人们更倾向于通过提高自己获得自尊。一些日本和韩国的学者并不认同这一观点。他们一面在国际学术论坛上为东方文化站台助威,一面在国内倡导个人与民族同时独立的文化氛围,鼓励东西方文化融合。这些活动产生了较为显著的效果。与日本、韩国不同的是,我们国家的学者对东方相互依存的文化的认识不够,研究视角仅仅停留在继续发现和深入论证东方文化特征的层面,忽视了两个事实:第一,这一东西方文化差异理论是50年前的研究结果;第二,包括韩国、日本在内的其他国家的学者早已开始使用这一理论进行指导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的科研实践。 2、家庭收入高与家庭收入低的学生贬低他人物品的程度更高,那些没有贬低他人物品的学生都来自中等收入的家庭。以往有研究发现,来自低收入家庭的人由于经济拮据会对社会产生怨恨心理。还有研究发现,在社会体制不公平的条件下,高收入家庭会轻视其他类型的家庭。我国目前正处于改革阶段,社会分化严重,贫富差异悬殊,上述两项研究结果蕴含的意义可能正是来自高收入家庭与低收入家庭的学生通过贬低他人获得自尊的主要原因。 3、没有贬低他人物品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男生(占86%)。建国近70年来,我国女性的社会地位已经有了大幅度提高,虽然与文明社会中理想的女性地位还有一定差距,但差距正在缩小。然而,即使在高度文明的社会,男性与女性生理上的差异也导致男性称霸全球、说一不二。女性社会地位低的问题并不是我们一个国家面临的问题,而是一个全球化的问题。有研究表明,处于社会底层的社会群体会通过贬低他人获得自尊。这一结果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没有贬低他人物品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男生。综上,这一研究结果应该引起学者、教师以及家长们的反思:负向自尊的普遍存在说明了什么?其背后的本质原因是什么?另外,在教育实践中,家长和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学生的自尊养成教育,使学生能够形成正向、积极的自尊。培养学生爱护他人物品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