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思考:
“看了那么多书,听了那多么道理,却依然过不好一生。”这句话扎中了很多人的心。
扎心之后,自责一时,懊恼一番,依然我行我素,没有任何改变。
“看”和“听”都是从外界输入,属于被动接收知识,仅仅处于“知道”这个阶段。但“知道”不等于“做到”。
科学家看来,学习任何一项技能,本质上都是大脑中的神经细胞在建立连接。
道理再好,如果不去刻意练习,不去刺激相关神经元的强关联,这些道理,永远都不会真正对自己产生影响。
“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的主人公—赵括,在长平之战中,使赵国损失惨重,元气大伤。Ta就是一位只会空谈理论,不会运用到实际中的典型人物。
赵括从小学习兵法,就连赵括父亲赵奢与他谈排兵布阵之道,都就不过他,但赵奢不认为他真的懂兵法。
赵括母亲问其原因,赵奢说:“打仗,是生死攸关的事。儿子虽熟读兵法,但是没有实战经验,并不知晓战争的残酷与艰险,只会纸上谈兵。将来若是率军打仗,恐怕会遭到惨败。
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孝成王派廉颇带兵攻打秦军。廉颇坚守营垒不出战,秦军无法攻破,便散布谣言说:”秦军最忌讳、最害怕的,就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做赵国的赵帅。”
此话传到赵孝成王耳里,赵孝成王急于求成,不顾赵奢及众臣的反对,执意用赵括代替了廉颇。
赵括到了前线,全部变更了兵法,改守为攻,轻率地作用军官,用书上所学的理论与秦军展开正面交锋。
结果,因为只懂道理,没有实战经验,中了秦军的埋伏。赵国四十万余大军全部被俘。
世上是最遥远的距离,就是从“知道”到“做到”。缩小这个距离的方法就是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刻意练习。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起过这样一件事:
初中时,英语老师给全班同学提了一个要求,每天必须大声朗读英语单词30分钟。一则熟悉英语单词,二则加强英语语感。
当时的俞敏洪英语不好,口语更差。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从老师宣布了这个要求开始,整整一个学期,Ta都按这种标准要求自己,从不间断。
期末考试时,因为俞敏洪每天的刻意练习,大脑神经元之间发生的关联越来越强,改变越来越明显。所以英语成绩突飞猛进,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事后,俞敏洪才知道,老师当初的这个要求,全班只有他一个人在坚持,其它同学都或早或晚地放弃了。
学习是为了改变,当凡事都以改变为标准时,我们的成长路径就会更清晰。
对成长而言,道理都是“空头支票”,改变才是“真金白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