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你想把那张照片发到网上吗?”
“是的,我想我会那么做。”
“你能不那么做吗?”
今天在做六级题的时候,看到了这个关于“晒娃”和孩子的隐私的阅读理解。突然意识到我们从来没想过,父母在网上发布孩子照片是否侵犯孩子的隐私?我们都说要尊重孩子,但是却都没有想过是否要经过孩子的同意才去在网上分享他的照片。
在如今社交媒体发达的今天,各大媒介的自主性、分享性、互动性、开发性都大大提高,公共和私人的界限不断的模糊化,“社交图片”以一种用户自己都意识不到的力量使用户的生活逐渐透明化。除了微商,晒娃”可能占据了很多人微信朋友圈的半壁江山,晒照片、作品、儿童用品、成长段子,晒得狠的儿童父母,几乎将孩子出生成长所有酸甜苦辣都展示在朋友圈中,而且女性是“晒娃”现象的主体。
尽管表现的内容都不尽一样,但都从多角度展示了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见闻感悟,很多附有图片,一般篇幅较短,多则上百字,少则只有一个字,甚至是没有文字仅有图片的内容。
微信朋友圈作为一个免费且公共的平台和渠道,让用户可以在其中尽情“发声”,显然人们进行“发声”也是怀揣目的性的,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声”来“求其友声”,以此来获得好友的回复,在社交网络中寻找自我的存在感与好友的认同感。私密性是微信朋友圈中自我呈现的最大特点。微信“晒娃”行为所产生的内容中,有对自己直系儿女的信息表露,也有对旁系亲属或他人孩子的信息表露,用户在所晒对象的选择上,对于和自己亲近的更容易产生亲近感,直系亲属是”晒娃”现象的主体。比如我的大嫂,我的婶婶,我的有娃的朋友,我的大姨晒的孙子,我妈晒的我大姨的孙子......
有调查显示,在调查的人群中,有23%的人自称为“晒娃狂魔”,45%的人还不到癫狂的地步,但在朋友圈发孩子生活的点滴也是常事。常晒娃的人群中,晒过娃儿裸照的有7%,晒过儿童囧照的占67%,晒过娃儿日记的22%,晒过证件的有4%。而在这样一场萌娃的狂欢背后,潜伏着的其实是对儿童隐私信息的过分暴露与儿童安全的巨大隐患。
且不说照片的“分享”是否尊重孩子,其过度的分享与公开,势必会存在一些潜在危险。比如照片被改作不当或非法用途、身份窃取、使人难堪、同辈霸凌或数字绑架。
这是消极的一面,凡事都是一把双刃剑,线上分享育儿信息也是有益的。社交媒体的育儿分享有助于建立社交圈、联接分散的家人、提供支持以及提高对社会问题的认知,在这些问题上,父母可能是孩子唯一的发言人。
国外已经将儿童网络隐私问题提高到一个较为重视的高度,美国作家布莱尔●科尼格是儿童隐私研究的专家,她建议家长将自己孩子的信息保护好,照片等具有明显特征的信息尽量少在网上公布,孩子也不是自己的附属物,他们是独自存在的个体,将孩子当做艺术品进行炫耀并非一个好的选择。美国《儿童网上隐私保护法》就在2000年生效,主要针对在线收集13岁以下儿童个人信息的行为。葡萄牙埃武拉地方法院也对网络“晒娃”采取了新的举措,一对夫妻被明令禁止在社交网络上披露其女儿的照片及可确认身份的信息。
现在的小朋友从小就在数字化的社会里生活,还是希望父母在“晒娃”的同时,多在孩子的角度考虑一下。等到你认为他有足够的自我辨识能力以后,请多征询他的意见。安全隐患和未来可能的负面影响,是否公开,是否暴露了拍照的位置这些隐私请都多多考虑考虑。孩子应该对自己被分享的信息享有自主权,父母应该规范自主分享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