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江南古镇,我是百去不厌的,也许那粉墙黛瓦的简洁与古朴,那小桥流水的诗意与悠然,正合了我性情中的几分宁静、几分怀旧、几分浪漫。在江南,古镇是一抓一大把的。从最早因为陈逸飞火起来的周庄,到鲁迅笔下的绍兴,再到近几年名声大噪的西塘、乌镇、同里、甪直、南浔、千灯、枫泾、木渎、朱家角……
其实,在江南水乡至今仍保留有许许多多的古朴秀美、乡土气息极为浓郁的水乡古镇,有如“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美少女。这些小镇同样是小桥流水人家,却没有摩肩接踵的游人和小商小贩的叫卖声。有的只是那些往来的小船和小桥下恍惚斑驳的人影,锦溪就是这样一个古镇。锦溪镇志上记:一溪穿镇而过,夹岸桃李纷披,晨霞夕辉尽洒水面,满溪跃金,灿若锦带,故名锦溪。于是遥想:锦溪一定是手拿丝绣团扇,躲在深闺中的江南女子模样吧?那我一定要去看看她了!
从同里到锦溪的大巴上,只有两三位乘客。在好心司机的指引下,我们从牌坊口下车,一路向北,直至景区入口处,工作人员早早地就下班了。暮色中,跟在几个拿着蒲扇消夏纳凉的当地人后面,一路边走边看就进入了古镇。一过景区大门,我便被眼前的景象惊艳了:一条S型石板路蜿蜒曲折地带你入镇。青石板路的尽头,依稀可见远处的古镇。烟波浩渺的湖面,左手边一座长桥卧波,右手边无数乌篷船一字排开,如此这般“霸气外露”古镇格局,在江南数不胜数的水乡中,可谓是独一无二。看来,水乡之水不仅仅可以代表婉约而矜持的窄河,它也可以代表张扬而苍茫的湖泊。谁说,江南的水乡只有温婉不见气势?锦溪就是一个例外。
世人知道锦溪,都是因为被埋在这里的那个美人陈妃。 当年南宋孝宗皇帝的宠妃陈妃为躲避金兵入侵的战乱,在此小住了数日,之后香消玉殒,水葬于镇中的五保湖。从此,锦溪成了皇帝寄托相思的地方,也成了历代文人墨客流连之地。
锦溪古镇被五湖围拥,这条包孕在橙湖、淀山湖、五保湖、矾清湖、白莲湖等五湖间的河流,历来就有“金波玉浪”的美誉。陈妃水冢在莲池禅院后面,若隐若现于湖中,谓之一景。陈妃就在这样的烟波浩渺中沉睡了数百年之久。旁边一块碑上有诗云,“谁见金凫水底纹,空怀香玉闭佳人,君王情爱随流尽,赢得寒溪尚姓陈。”据说这个水冢从来没有被人打开过,始终保持着与生俱来的秘密。
千年后的今天,湖中层层涟漪在秋阳映照下闪烁着万道耀眼金光,水冢边植有苍松翠柏,小岛上的水冢、小亭、石牌坊一派流光溢彩。远远望着陈妃水冢,猜想着,也许800多年前,孝宗皇帝就站在这里,心想着,天下未定,北方半壁江山落入金人之手,爱妃卧于碧波中,定不受骚扰。或许,他远远的看着陈妃下葬,想着患难知己要长眠于此,也会暗自神伤吧! 如今,当地人也不让我们靠近它,也许是了解到孝宗对爱人那份深深的爱恋。在廊棚里走走,在美人靠上歇歇,我悄悄地驻足,静静地回眸。我不想惊动了这位宁静的少女,让她永远在睡梦中吧——永远温婉美好!
古老的溪流驮起了一座古老的锦溪镇。千百年来,这里的人们枕河而居,与水为邻,亲密无间。街道依水而筑,房屋临水而建,桥梁越水而过;正是“春风拂指柳依依,无数莺声燕语时。红杏碧桃花烂漫,长堤曲巷水流漓,此景欲描描未尽,一溪烟雨当迷离。古老的石桥是锦溪最美的点缀,这些被长长地驳岸拥抱的古桥,这些经历了岁月风雨的古桥,串起锦溪像一幅长长的、淡彩的水墨画卷,在我们眼前延展开来,美好而令人敬重。
傍晚时分,微风、夕阳静静地点染锦溪的青瓦白墙,游客在静静地离开,而锦溪的人们还是悠闲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外来的游人只是路过他们家门前的过客,或许也是他们眼里的一道风景线。
沿着河岸在石板路上漫步,感受悠然散淡的古镇风情。沿河而筑的房屋虽然上了年纪,因为有人居住,并没有显得特别陈旧。清清的绿水穿镇而过,不管你走到哪里,都能看到亮晶晶的水倒映着绿树和古桥,倒映着临街的老屋和山墙。小巷深处,市声渐渐远了,微风送来阵阵凉爽,在这份难得的宁静中,独自享受着内心的怡然。
锦溪素来有“镇为泽国,四面环水”之称。这里“咫尺往来,皆须舟楫”。水巷、河埠、拱桥、骑楼、廊坊和街市,再加上2000余年的历史文化聚集于此,凸显出真正的水乡神韵,宛若一幅动人心魄的绝妙画卷。“乡土文学第一人”沈从文曾深情地把锦溪比作一位“沉睡的少女”,已故大师刘海粟赞誉她是“江南之最”,冯英子则称她“淡抹浓妆总相宜”。的确,这里更像是一片世外桃源,没有周庄的热闹,没有乌镇的商业味;这里,远离尘世的喧嚣,诗画般的水乡美景,让你有一种怀古柔情,探寻着古镇的静谧,寻找着另一个俗世外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