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中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随着远处传来的鞭炮声越来越稠,大人的心也越抽越紧,而小孩子的心却越来越热,冬天在一夜之间似乎都跑去无影无踪,代之而来的是春节将至的热闹气息。
一年之末在于冬。在农村,腊月是一年拼搏的收官之期,借钱的还钱,还钱的错钱,借钱的比还钱的能耐,就怕你借不到,更怕人家不肯借。过年如过关,这年头看谁最牛,看谁最会赖账。人欠我的,我欠人的,人家找我,我找别人,看看谁的脸皮厚,现在要看《厚黑学》恐怕不会看也来不及了。
小孩子闹着要买新衣服,买新玩具。一个月前就圈养的阉鸡,恐怕不能留了,要提前拿到集市上卖,虽然提前早些兜卖价钱不太好,但要赶快出手,否则待不住了。自家养的猪留一只准备宰杀,做腊肉要提前熏烤。村头那边传来临宰的猪的嚎叫,循着声音去那家帮帮手脚,宰好了吃一顿猪血汤。其实不仅仅是猪血,猪下水和猪肉都各有一点,可谓全猪汤,这吃起来味道很香,比平时在市场上买回来煮的好吃多了。
熏烤腊肉要挑猪排骨上的肉切成肉条,然后用细盐和酱油醃一醃,还可撒上一点胡椒末,腌了一夜,第二天烧起一堆柴火,用竹片把腌好的肉条穿起挂在离火焰高出一尺的上方,让柴火的炙热和火烟熏烤,连续熏烤24小时,夜里也不能睡,守着,要添柴,还怕有村里的狗来偷吃。熏烤过的腊肉可晒太阳或挂在灶炉上方,让它慢慢晾干。
腊月廿四和廿五两天,是扫除“送贫”的日子,室内房外打扫个遍,被单、床垫、窗帘要拆洗一下,屋顶窗棂的蜘蛛网更要清除,还有桌椅碗筷也要清洗。以前没有自来水和洗洁精,要挑水或把需要清洗的东西搬到水井旁去,用火灰水来擦洗,洗过的碗具象新的一样。用了一年废弃的家用物品及打扫的垃圾,都要通通拿出路口边丢弃,还要燃放鞭炮,并口中念着:“穷的不去,富的不来;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把旧的穷的送走,明年将迎来新的富的。做这仪式时态度要虔诚、端重,明年一切就会应验。有些村子的人还“祭灶”,我们这里少有人搞。
过年初上吃油腻多了,我特别介绍做做酸菜。如果你自己家种有疏菜更好,要么到市场上去买回青菜,洗净晾干。然后烧开一锅开水,大概是十斤水放下一、二两盐的比例,放多一点跟放少一点也没多大问题,只是时间问题,多了,菜酸的慢一点:少了,酸快一点。等开水凉了,把晾干的青菜放进容器里(最好是土器的),然后再倒进凉的盐开水,过不了三天,就可以尝上酸菜了。
廿七、廿八两天,集市上的人熙熙攘攘,比肩接踵,周围乡村、连队的人都出来办年货。大人带着孩子买衣服,买干货,自家没养阉鸡的买阉鸡,还要准备一只公鸡,那是要祭香火。还买香烛纸银之类,水果、米糖、金果等,鞭炮烟花更不能少,这些都是在年三十要用的。年三十团圆饭桌上的菜料更是必备的,有了腊肉、阉鸡,还有京粉、付竹、木耳、干蘑菇等也要备,有三样的荤素菜也是必备的:芹菜、茄子和鱼。几乎每家每户都买对联和买带枝叶的桔子,年三十那天要在门楣上贴新春联并挂上桔子,意为辞旧迎新,大吉大利。
年三十到了,这一天大人小孩很高兴也很忙,一年就是这一天呀!我小的时候,等这一天等了好久,觉得一年太长了,如果三个月过一个年更好。但我当了家,才知道年头不好过,最好是三年才过一次。但高兴是人之常情,忙却不一样。大人忙操办腊月三十“围炉”的事,小孩忙着跟大人要新衣服穿,放鞭炮,还想着要红包。总之又高兴又忙着,但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家庭责任的人不一样的心情。长话短说,时间紧得呢。
一大早起来,就张罗着。看有什么还没备齐全,要赶快备齐。简单吃了早饭,留肚子到下午吃丰盛的年饭。看谁家杀的阉鸡又大又肥,光鸡要拿到水井旁去开膛清洗,人家会知道的;要么是村里的兄弟长辈老者会挨家挨户去看,一边看一边比划着说,但都是多说好话,说哪一家的过年阉鸡都大都好。
接着是祭香火、拜祖先。祭香火用的祭品是一只公鸡和一块猪肉,还要五色果及“两烟三茶五酒”。拜祖先用的是阉鸡、猪肉等“一茶六酒六菜”,还有香烟、果品等。供上祭品,要三跪九拜,烧宝钱,口中念念有词:“求香火、祖先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顺顺利利,出门撑伞,回家挑钱,好人相逢,歹人远避,万事胜意,五福临门。”祭毕,放鞭炮。
祭礼完后,才在中堂摆设一张大圆桌,把筹办好的丰盛年饭菜肴堆得满满一桌:有全鱼(意年年有余),有芹菜(海南人说芹为权,意为有权有势),有煮熟的整个茄子(“茄”海南话发音为“强”,意为比别人强了),三种年菜谁家都不能或缺。家人团团而坐,坐在中堂背对墙、面朝大门的是家中辈份最大的长者,看他洋洋得意,满面含笑,很多小辈份的都为他夹菜,是先讨他的喜欢,一会可得到他发的过年红包。大大小小一家人大吃大喝,难得有今天的快乐。酒足饭饱,长者依次发了红包,一个接一个都说声:“谢谢……”,但每个人说的后缀称谓却不尽相同,长者发给不同的小辈份的红包,含金量可能也不尽相同,但谁都不能当着长者的面前拆开红包看。
吃完了年饭,接下来每个人要洗澡换新衣。以前是要用香皂洗,现在兴沐浴液,我对沐浴液有偏见,总觉得怎么冲冼全身都是油滑滑的,觉得洗不干净。钱花了,洗不好,还是香皂好。洗好澡,穿上最漂亮的新衣服,然后是小孩放鞭炮,放烟花。
年三十谁都不睡觉,是守岁等“年”的到来。时辰子夜,大人在桌上摆上金果,点燃两支腊烛,还有两杯茶水也置放在中间,是迎接新年到来。据说谁家有诚意,把迎年的礼物准备周全,“年”就先到谁家。古代人说年是凶物,是一种恶兽,所以有过年如过关之说,但现代人觉得年是象征一切的开始,希盼新的一年有新的来头,新的好运。新年来了,好好地迎接,会在新年交上好运。所以在交夜的子辰,还要在吉时点燃鞭炮、放烟花,看谁家鞭炮响得久,烟花放得多,谁家就被人钦服,说他家去年一定大有收成了。
第二天,新年来了,人们对“年”都怀有敬畏之心。一早起来,不敢大声说话,尤其是第一句话,不能乱说,要说就说吉利话,海南人管叫“初一早的话”,专说好话。起了床,用热水洗脸,也可烫烫脚,穿上新袜子(新衣服在年三十已穿了)。这时,大人把年三十的菜加热(初一不能杀生,不再做菜,只吃年三十剩下的菜),意为年年有余。
年三十夜守岁,年初一守年,一般不能出游,也不能走村串户,也不会有客人来访,除非是亲兄弟,要么是十分相好的朋友才能坐在一起聊聊天,这天一般不要浱红包,钱财只入不出。
初二是出行的好日子,农村里要“请官唤娘”(去年结婚的新郎官和新娘子,分别被外家和本家的亲人邀请作客),在酒席上要被介绍给亲戚大小认识,以后有大事小歹要行亲戚(互相交往串门),席间是长辈发给红包。被请到一家刚坐下要吃饭,另一家早在桌旁等,谁先请到客人谁光采。其实也没吃得下什么,主要是收红包的。有的家轮不上请客人到家里吃饭,干脆拿红包来塞给客人。临走,还要送客人出村口,说:“以后有空要常来行亲戚哦!”
我小时候,年初上,跟母亲回外家作客,也有同样的待遇。每次吃饱饭就有比我还小的小孩舀来一口盅水让我和母亲漱口,大人会称赞那小孩懂事,以后命会好。吃饱起身,要双手接住大人的红包。接着又到另一家去,肚子撑得越大,红包也收得越多。但在那时,红包有伍角钱的,也有一元的,最多的是二元钱。
在回来的路上,我会拿出红包来算一算,有时不小心,会给大人“没收”去一部分,剩下的拿到路旁小店买“掷地响”的鞭炮,一路掷甩,打着鞭炮一路响着回家。
真想一个月过一次大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