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哲学、文学、绘画、音乐上都有体现。钱穆、梁漱溟也都写过,西方人重个人、重抗争、重对外物的征服,东方人重集体、重自我的温良修养。纵使资本主义慢慢成为大家都接受的意识形态,电影作为一种审美产品还是有着地域性,好莱坞就远比我们有着多得多的传记电影,尤其是出版、音乐、电影等文艺行业,给公众提供着富有魅力的传奇人物。
朱迪年轻时候在制片厂的岁月是通过无意识的回忆,以及遗留下的心理创伤、吃药习惯来体现的,提供了朱迪所挣扎的一个压抑、虚假、冷漠的娱乐产业环境背景。好莱坞虽有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浮华,但朱迪的追求却不仅仅是这些,我想正因为她的职业之外的追求,让她困惑了,并使路途艰难。影片以朱迪在伦敦的演唱会,展现了朱迪的才华,第一场的“I'll go my way myself”唱尽自身浪漫故事的终结,与自我孤独的前行,最后一首的“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关于希望,我觉得这两首歌是她一生的隐喻,前行与幻想。最后的台词是朱迪对台下观众、歌迷的:“ I love you all,you won't forget me,will you?promise you won't.”似乎暗示着,我们的伤害来自于人,但治愈也来自于人群,在某个沉醉的夜晚,主体与观众之间,没有评判,只有共鸣与惺惺相惜。
片中有大量人物的特写,脸部表情的解读是人很独特的能力,我们能辨识那么多张脸本身就是神奇的,更遑论去解读表情的变化给我们留下的主角内心状态的线索,这也考验着观影者的敏锐感。有特写镜头的电影会更细腻,留给观众更多的体会的空间,延长心理时间,让依靠动作推进的叙事时间慢下来。主演齐薇格落寞的、无奈的、愤怒的、后悔的、兴高采烈的,这种种特写,既是对自我的暴露,也是对观众坦诚的电影语言,类似于文学上的心理刻画。
玫瑰人生、英雄人生、寻找小糖人、醉乡民谣、放牛班的春天、海上钢琴师......我们有太多关于音乐的故事,音乐与故事的搭配,听觉与视觉,空间与时间的交融,组成是很丰富的,观影也因此容易是百感交集的活动。致敬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