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们听得最多的是“别人的孩子”,现在我们听得最多的是“别人的生活”。
有的80后厨艺棒棒,做起了私厨;
有的85后才艺棒棒,开起了私享;
有的90后画画棒棒,办起了私塾;
于是,我们也梦想着,能玩着玩着就把全家养活了。
最近咨询中也经常会碰到有人提问,“我想要做感兴趣的工作,难道就不能把兴趣变职业吗?”
实际上,“兴趣”和“职业”还真是两回事。
“兴趣”是以满足自身需要为动机,热心于接触、观察某件事物,积极从事某项活动,并注意探索其奥妙。
“职业”是指以提供自身技能为代价帮助组织达到满足客户需求,并兑换物质精神价值的工作。
简单讲,“兴趣”直接满足于自己的内在需求;“职业”要先满足客户的需求,而后向组织兑换价值满足自己的需求。
推动兴趣的内在需求大多和物质无关,而是精神享受。
很多人所想象的“兴趣”变“职业”的情况,都只是停留于表面的想象,而没有深入了解“兴趣”变“职业”后的状况。
去年咨询的一个案例中,一位男生小A硕士毕业一年,目前的工作厌倦无趣,计划换行。但对于自己最适合做什么完全没头绪。
我问他有没有感兴趣的方向,他说烘焙店啊、咖啡店啊、淘宝店啊都不错。
我继续问,你有了解过这些职业吗?
他回答没有。
我给他布置了这个作业,访谈感兴趣的职业人。
结果,如我所料。
在咨询了几位业内从业人后,小A感叹道,没有一个是他原本想象的那样。比如烘焙,本来是增添生活情趣的业余行为,真的开店后,对小店的日常管理和企图满足客户需求的操心情绪早就把那点感兴趣的初衷浇没了。
再举个例子。
小B平时喜欢看电影,一出新片就拉着好友一起去看;这是兴趣。
如果小B除了看电影,还喜欢写影评分享给大家,并坚持研究电影历史、制作手法等专业知识,后来从事了电影制作相关工作;这是职业。
“兴趣”和“职业”的区别显而易见。
“兴趣”可以随内心的需求调节满足的时间和频率,也就是说电影想看就看,不想看就不看,完全看心情。
“职业”要满足组织要求,在固定的时间完成既定工作,并尽量满足客户的要求而不是自己的。
基于这些,同样一件事情,比如烘焙,因兴趣而做和因职业而做,心理感受是不一样的。
曾经有一位开甜品店的妈妈和大家分享创业历程,就讲过她最初也是因为兴趣在家做甜品,后来辞职转去开甜品店。她说“创业非常艰辛,如果上班的压力是5,那么开店的压力就是150,而且没有人分担你的压力。”
开店意味着要选址、装修、办证、招聘、营销、研究新品……哪有机会体会原来在家中制作的幸福。
所以,不要轻易被“兴趣”诱惑冲动选择转型。
因为,等待你的可能不是幸福,而是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