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所说“心理障碍”有一个比较一般的定义,指没有能力按社会认为适宜的方式行动,以致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是不适应的。我有时会怀疑所谓的定义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我们应该小心翼翼的运用。我可以肯定,我们在各种实用的方法中总结出了科学的判断表自然。
一、内省经验标准
内省就像一面镜子,在里面我们可以看见很少甚至从来没有察觉到的东西。我们的内心生活可能是神秘而神奇的,但我们的思维感知功能是强大的。内省要瞄准两件事情:首先,你的主观体验是什么,在那之后,思考你的反应是否与客观事实相符合。想要在这个旋转的地球感到舒适的话,还不如有点晕头晕脑的。(焦虑,抑郁,或说不出来明显原因的不舒适感,或觉得自己不能适宜的控制自己的行为……如果你没办法自我调节,那就说明你需要支持和帮助了。然而面对苦难,过于淡定而没有感觉则是另一种不平衡,考虑为情感障碍。)
就观察者而言,即观察者可以以自己的经验作出被观察对象心理正常还是异常的判断。其带有很大的主观性,但由于接受正规教育以及通过临床实践经验积累,观察者也形成了大致相近的评判标准。
二、统计学标准
人们心理特征测试的结果常显示正态分布,其中大部分人都处于正常范围内,而远离的两端则视为“异常”,因此判断一个人正常还是异常,或以其心理特征偏离平均的的程度来决定。显然这里的正常和异常是相对的。
统计学提供了心理特征的数量资料,比较客观也便于比较,操作也简单易行。但是它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智力底下和创造能力非凡都是少数人当中的。而且有些心理特征并不一定呈常态分布。
三、医学标准
这种标准是把心理学障碍当做躯体疾病一样看待。如果一个人的心理疾病可以找到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根据,则认为此人有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碍 。医学标准使心理障碍纳入了医学的范畴,这种方法比较客观,十分重视物理,化学检查和心理生理测定。但是,医学标准也并不完全令人满意。例如对精神障碍和人格障碍就无能无力。
四、社会适应标准
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准则,能根据社会的要求和道德规范做事,亦即其行为符合社会常规,是适应性行为。如果由于器质或功能的缺陷或两者兼而有之而导致其社会功能受损,不能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行事,致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是不适应的时候,则认为此人有心理障碍,这种正常或异常的社会行为常模是相对的。
“你最近行为很奇怪!究竟怎么了?”
“我觉得周围的人都太low了,到很糟糕,只有啤酒能让我麻痹自己。”
“可你为什么会这样觉得呢?你以前不是这样的啊。”
“你去看看看看那些人,这个社会让我感到厌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