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莹的《重塑心灵》里有一章节是讲述自我价值的。自我价值听上去是个很大的话题,书里说的倒不难理解,“自信、自爱和自尊统称为‘自我价值’,它是每一个人建立成功快乐的人生的本钱。”这点我还是挺认同的,当然这里“成功”的定义,我觉得并不一定是世俗界定的成功标准,更多的是每个人心里面自己的标准。
然后书里面分别定义了“自信”、“自爱”、“自尊”,也一一给出了建立的方法,总的方法流程是“感觉→尝试→经验→能力→肯定→自信→自爱→自尊”,具体来说就是,先有想要尝试的感觉,然后去尝试,尝试之后获得经验,经验多了形成一种能力,当能力得到了肯定,就有了自信,有自信的人会更自爱,自爱足够多就会形成自尊。
想特别说一下“自信”,我感觉80后是在打压下成长起来的,当然这只是我观察自己身边的圈子得出的结论,或许并不准确。你应该也有过类似的体验,当你有点小成就的时候,身边提醒你没什么了不起的往往是你的父母,80后有这样一群父母,他们貌似很害怕你不够谦虚,你从来不知道他们心里面或许是以你为荣,他们的称赞一般只在你的身后,在你面前,永远叮咛你哪里做得不对,哪里做得不够,别得意忘形。结果是80后成为父母后,自己的小宝贝随便做点什么,就使劲称赞,实在很有趣。
这个世界上没有无来由的自信,“自信一般来自肯定,来自本人和来自他人的。若只有一种,产生自信的效果会大打折扣,若长期只有一种,自信甚至会减少”。对比自己的情况,我明白了为什么自己一直顺风顺水几乎没有被打击,自信心却不够的原因,主要是自己对自己肯定太少了。
“事物能够带给你的价值直接决定了你对事物的爱护程度,自己越有能力就越爱自己,所以先有自信才有自爱,有了足够爱才能培养出足够的自尊,自尊就是尊重自己。”这里带出了自信、自爱和自尊之间的关系。
我想,每个人心里面都有个理想中的自己,与现实中的自己有差距是肯定的,但能否接受现实自己或者接受程度如何就应人而异了,一个快乐的人不必一定要在世俗里成功,同理,一个成功的人也未必就会快乐,占有社会资源多的人与占有社会资源少的人获取快乐的难度系数是一样的,因为这个与你接受现实自我的程度有关系。或许有人会想起知足常乐这个词,同时会担心知足是不是就容易自满不进步了。这就要回到前面说的价值问题,如果一个人知足了,不再进步,自然就再难提升能力,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到最后或许仍会丢失自我价值。书里介绍了快速建立自我价值的三个方法:
1、言出必行,言出必准
“言出必行”很容易理解,不仅包括了对别人的承诺还有对自己的承诺,我个人的感觉是对别人的承诺很容易做到,对自己的承诺反而比较难。“言出必准”指说的要跟你内心的认知感觉一致,当别人问你问题,知道就说知道,不确定就回答不确定;另一个意思是要符合内心的情绪感觉,当不愿意答应的时候,便老实回答“对不起,我不愿意”,我感觉这一点可以引用到“断舍离”的概念,因为有些人是自己的内心感觉都搞不清楚,但如果长期这样,是没法培养出自信的,多练习,便能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内心想法了。(当然这一点,有时候考虑到中国社会的人情关系,可能需要灵活点运用,其实关键还是在于得分清楚什么时候是话术,而实际状况是怎么样的。)
2、有所不为,有所必为
必为的指对"我好,你好,世界好"和有建设性的事情,不为的主要说要量力而行,这也是爱护自己的表现。
3、接受自己,肯定自己
这一点很重要,很多人会觉得自己不够好,这是事实,但是,你不可能不要这个"自己",它没有地方可以去。事实上,自己是你人生里最大价值的东西,因为所有的其他东西都是靠你自己才能获得,"我"是基础平台,在上面盖什么高楼大厦都是可能,不接受这个平台,则无法把任何东西建筑起来。所以,无论真实的你是怎么样的,你唯一的办法是接受这个"自己",充分的接受他,爱护他,让他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