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完成任务,所以目标明确,但是自己似乎又进入为了完成某事而忽略了系统的打造。
今日把《改变提问,改变人生》读完了,虽然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但是可以把这本书归为自我提升这类,尤其是在改变心智模式,改变自己的行为带来不同结果这个模型。
这本书也可以《高绩效教练》、《看见成长的自己》归为一类。
首先是心智模式,两种分法,但是殊途同归。“疆固式思维模式”、“成长式思维模式”
,两种对立的模式,前者喜欢给自己贴上各种标签,不能容忍失败,不愿接受改变和灵活应对现实,会陷入各种抱怨和无助状态。而成长式思维模式则与之相反,把人生当成一种成长过程,会遇到各种问题,碰壁,失败,但这些都是自己成长的过程中需要经历的,他们不会被某次失败击倒,也不会给自己和他人贴上标签。其实成长式思维模式有点像孔子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有一种比喻像流水,灵活,始终在流动中,不断更新自己,涓涓细流汇入大海,与大海融合。
改变提问,首先要学会自我觉察,通过觉察自己的思维、感受、需求及行动,让自己从杂乱的思绪中清理出秩序,找到意义
,如果说宗教和人性有相同的地方,那就是人会本能的寻找意义感和秩序感,当我们找不到意义感和秩序的时候,我们会进入一种无助状态,或者陷入惯性的轮回,失去自我选择自由,也会进入另一种麻木不仁的状态。当一个人失去自我觉察能力,那么这个人基本上就停止进步了,因为他看不见自己的内心,犹如本来有一颗明珠,但是现在却被灰尘遮盖一样,所以王阳明的致良知某种程度上,讲的也是自我觉察能力。
思维就是学会搜集信息、分析信息,然后提取自己想要的知识,这是在寻求意义感。当我们这方面的能力越强,或者说逻辑思维能力越强,我们越会理性分析这个世界,也就是会批判性思维来看待这个世界。比如大家都在学习传统文化,都在读《大学》、《中庸》,那么你问问自己为什么读?你从里面汲取的营养是什么?为什么陆象山说六经注我?你是被迫读的,还是自己有些答案想从中寻找的?你期望学习的目标是什么?达到什么效果?如何来评价学习传统文化的效果?自己是否客观中立,不带偏见的进行分析是思维的前提或者要一直要遵守的原则。
感受则是自己的情绪,情绪感受是正心诚意的,不自欺的,最能体现本心。但是有觉察的情绪后,你要学会问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呢?越是情绪激烈的反应,越说明你对某事某人的某种新连接。
思想决定你的行为,而在行为之前,务必问问自己,我的需求是什么?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需求呢?
当你能够明白这些,你就从无意识的惯性状态进入一种有意识的状态。
大概可用这个图来表示下提问式思维模式
:
其次,你如何来看待自己和他人,也就是你选择一种学习者的心态还是评判者。这两种态度选择,决定你的不同行为模式
。
那么评判者和学习者思维模式有什么区别呢?
对于这样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我们可以有不同的选择,然后就有不同的结果。
学习者的特点是周全思考的分析,焦点在于解决问题和双赢的思维。而评判者则是自发的无意识反应,焦点在于责怪批评。如果说评判是我们本能反应,是原始人为了生存下来的习惯,那么选择学习者,则是一种进化后的思考。
如果是一个批判性思维者,你不会陷入评判者泥潭,因为你会认真思考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结论以及自己的各种推理,你会一种积极的态度来解决问题。所以说学会提问是一个批判性思考者的核心技能。那么如何做呢?
一、学会改变提问。比如陷入某种困境的时候,遭遇人际矛盾时,尤其是自己有怨言的时候,问问自己以下问题:
-1. 我现在是评判者还是学习者?
-2 这是我想要的吗?
-3 我希望自己怎样?
-4 这件事情还有其他角度来考虑吗?
二、学会聆听ABCC法
Aware,觉察
Breathe,深呼吸
Couriosity,好奇
Choose,选择
三、质疑假设
关于我自己,我做了哪些假设?
关于其他人,我做了哪些假设?
基于过往经验所做的那些假设,现在有可能不再准确吗?
对于可以获得的资源,我做了哪些假设?
我假设什么是不可能的,或什么是可能的?
四、建立学习型团队与评判者团队
接受评判者,因为你自己原来也可能是一个评判者。
带领大家一起成为学习者
善用提问风暴。
这个方法很好用,可以在我们的团队中尝试一下。前提是先描述现状,让大家假设我们的目标,然后用“我...我们....如何...才能...”这样的句式,让大家用积极的提问方式进行头脑风暴.
把一些关键的问题写在自己的桌面上,时时提醒自己
我想要什么?
我有哪些选择?
我都做了哪些假设?
我该承担什么责任?
这件事我还可以从什么角度来看?
对方在想什么,感受如何,他想要什么?
我错失了什么,或者我在逃避什么?
从这个人或这件事本身,我能学到什么?从这个错误或失败中,我能学到什么?从这次成功中,我能学到什么?
当前最有意义的行动步骤是什么?
10 我应该想自己或他人提出哪些问题?
我怎么才能把这件事变成双赢的局面?
有什么样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