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们需要第三者,需要我、你和他。这样一来,问题就不再是两个人之间直来直去地表达了,就可以将二元关系不能处理的“坏”和“好”,投射到三元关系中去消化,二元关系的张力就变得好处理了很多。
2. 冲突时,得有这样的原则:一,强者让着弱者,因为强者有更多的资源和心力去处理关系中的“坏”;二,作为第三者,要起调停的作用,去化解另两个人之间的冲突,也就是减轻他们关系中的“坏”,而不是火上浇油。所谓的“好人”,容易本能地去表示自己是好人,而不是去化解关系里的“坏”。
3.把二元关系里的问题,放到三元关系中去处理,并且逼迫第三者去评理或站队,这种现象称为“三角化”。三角化中,最常见的一个游戏是“卡普曼戏剧三角”,也就是心理游戏中的迫害者、受害者和拯救者三个角色。卡普曼说,所有人际关系的互动中都藏着这个戏剧三角,大家也都会在这三个角色中不停互换位置。
4. 卡普曼认为,从这个戏剧三角中跳出来的方法是:具备和别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因为三角化游戏其实只是在借助三元关系,来消化二元关系乃至一元关系处理不了的坏。当你觉得你、你爱的人以及和你们相关的第三方都是好的,自然就从三角化游戏中脱离了出来。
想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几段经历:
①中学时期,比较稳固的好友关系一般都是三个人或以上,如果仅仅是我和其中一个在一起,就很容易感到不自在,不相信自己可以让对方感到开心。
②我和家婆的关系向来和睦,互相尊重,不越界。直到家婆一直到儿子三岁了都还坚持给他喂饭而且怎么都说不通时,我开始对她有了意见。
以上两段经历,让我意识到自己和别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尚有不足。
婆媳关系和睦,是因为我们彼此都认为对方是好的。后来我单方面对婆婆有意见,则是因为我开始觉得她不好。想保持融洽的婆媳关系,只有“当你觉得你、你爱的人以及和你们相关的第三方都是好的”时,才可能实现。
③有一次跟老公起了争执,我就跟小姑子诉说,完了还问她:“你说谁在理?”原本以为小姑子会站我这边,结果她说:“我不管你们的事。”一瞬间我觉得自讨没趣,有点不开心,然而随着相处时间变长,我反而特别喜欢在婆家的这种状态,就是:不管你做的事是好是坏,都不会有人对你品头论足说三道四。在我娘家,就不会这样,哪怕是芝麻小的事,都有可能被七大姑八大姨说道。
自己的界限没有被侵犯,这种感觉真是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