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大理之后,我对所有的古城,都已经没有兴趣了,包括昆明。颇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味道。有可能,这样说,对昆明不公平,我都没有踏入昆明,就把它否定了。
我们从大理过来,路过昆明已经是晚上了,本来想要去一位友人家小聚的,可是,时间太晚,便不太适合。也因此,与昆明擦肩而过。或者,这也是给我此行留下一个悬念,毕竟,昆明还有滇池呢!那就下一次吧!我这样安慰自己。
这次的目的地是—普者黑。
前两年听朋友说起过普者黑,都说挺美的。我没有听到具体的情况,只是普者黑这个地名给了我深刻的印象。
在百度上搜了一下:普者黑实为彝族的发音,意思是“盛满鱼虾的湖”。从地名上我们就可想象:清澈的湖水,水中鱼虾肥美,游人既可享受游湖之乐,又可品尝鱼虾之鲜。
从旅游地图上看,普者黑有国家地理标志:喀斯特地貌代表。
对于喀斯特地貌,我倒不感觉新鲜,毕竟,巴马也是喀斯特地貌。看惯了那里的山和水,应该没有什么新奇的。
下了汕昆高速,有一条县道,修得非常平整,路况也非常好,车子不多,没有大城市的拥堵。一路看着马路边金黄色的油菜花,没多久就到普者黑了。
刚到普者黑,就能看到路边上有一个大大的标语:梦里水乡。我有点疑惑,好像江南,才是最正宗的水乡。在这高原上,难道真的有另一个水乡?
迎面而来的景色,为我解开了疑惑。
一片片湖泊,波光粼粼,仿佛高原上的一颗颗珍珠,纯净而静谧。秀丽的山川,倒映在湖中。青山碧绿,湖水碧蓝,岸边,垂柳依依,湖中,还有几只鸳鸯,在休闲地戏水,真的是一派闲适,颇有江南韵味。
打开车窗,温暖如春的微风里,有一股淡淡的水乡的味道。湖水的清冽,夹杂着点点鱼虾的腥味,还有岸边垂柳吐枝的清香,以及湖边滩头,青草的芳香,一股脑儿,窜入人的鼻孔。
我相信,只要是江南人,都喜欢这个味。特别是久别故乡的游子,深吸一口这里的空气,就仿佛回到了故乡一样。细细品味,故乡的春天,就是这个味。
我们找了一个沿湖的酒店入住,推开窗户,就能看到烟波浩渺的湖面。只是,如今是冬季,湖面上,只留了些许枯荷。我没有林黛玉那样的风雅,独爱李义山的“留得枯荷听雨声。”不过,从枯败的荷枝间,倒是能够想象出夏天“接天莲叶无穷碧”,“荷叶何田田”的景象。
湖边还有一个网兜,我兴致勃勃地拿起来,在湖里捞鱼。本来以为,肯定会败兴而归的,谁知道,湖里的小鱼呆呆的,停在水中一动也不动。我轻轻地下网,对准小鱼,快速收起,真的让我捞到了一条小鱼。
女儿看到了也来凑热闹,居然,她也兜住了一条小鱼。虽然,一条小鱼,不算什么,既不能吃,也不能看。但是,让我们体会到了收获的喜悦。老公站在旁边,默不作声地拍下这一幕,想把我们欢乐的瞬间,永久保存。
放下渔网,我们往酒店边的村庄去寻景。
这里的村落,仿佛是江南的村庄。“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民居都是沿湖而建,门前还有个小小的走廊,沿着木制的台阶而下,就能走到清清的湖水边。仿佛真的来到了水乡江南。有几个穿着民族服饰的媳妇正在洗菜,我的耳边不由响起了一句古诗:“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生活在水边的人,是幸福而有诗意的。
在村寨里行走,我发现,他们的民居很有特色,基本都是木制的。与大理的古朴庄严不同,与江南的灵巧秀丽也不同。据当地人介绍,他们是撒尼人,是彝族的分支。怪不得,处处都透着一股厚重,与浓郁的彝族风情。
我们来得不是时候,村寨里正在搞建设,处处都是施工的机器声,把山村原有的宁静给破坏了。而且,村寨外的桃林也没有开,这里有万亩桃花。据说,《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外景,就是在这里拍的。
真的有点小小的遗憾呢!不过,有什么关系呢,既来之,则安之。我们尽量避开那些嘈杂的声音,在湖边木栅栏围就的木栈道上游玩。青山连着碧水,岸边枯草的间隙里,冒出了丝丝嫩绿,仿佛在告诉我春天就要来了。
值得庆幸的是,田间地头,散落着零星的油菜花,那明亮的金黄色,带着喷薄欲出的热烈,让人心中升起一股温暖与欣喜,生命原来如此美好。
远远的,有炊烟升起,天也渐渐黑了,倦鸟归巢,鸡鸭也开始归笼,湖边越发的安静下来。暮色四合,笼盖着四野,普者黑的夜,是如此的宁静与深远。我们三个在夜色的薄雾中行走,仿佛带着仙气一般,脚步从容而轻盈,怕惊醒了这沉睡的夜色。
三人回到酒店,已经是饥肠辘辘。我们在酒店边的回民饮食店吃了点晚饭,清蒸的回民特色,此时吃起来,也别有一番特色。特别是那牛肉,货真价实,不像外面的牛肉,很多是以猪肉冒充的。挑食的女儿,也吃了很多。一路走来,恐怕,这晚,是她吃肉最多的一次。
希望,她每天都能这样快乐,每一顿饭,都能吃得这么开心。那么,我们也就不虚次行了。
第二天,我们没有去看这里的溶洞,因为,在浙江看过瑶琳仙境,在巴马看过水晶宫和百魔洞,有珠玉在前,我就不敢再去看类似的溶洞了,怕破坏了普者黑在我心中的美好形象。所以,我们又踏上了新的旅程,往下一站——世外桃源:坝美,出发。
梦里水乡
从此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