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没有鸟鸣,没有音乐,只有手机滴滴滴的声音,是这些猴孩子们的早安问候。
习惯了早起,是因为长时间的刻意练习,昨晚睡得并不早,这帮小孩第一次和我出来,第一次集体生活,难免有点小兴奋,也是因为第一次使用简书写作,很晚我们才各自回房,安排完大家,回到我的房间已是十一点,可今早不到六点起床,睁开眼睛,便想着要书写昨天的行程,同时思考研学的意义,思考自己为什么要带他们出来。
回到宾馆,洗澡、洗衣服、写简书、发清单、阅读、聊天、串门……
清晨六点,群里开始各种问候,孩子们起床,阅读,修改昨天简书的书写……
然后我们踏上了今天的旅程~胡开文墨厂。
车子开了有四十分钟,我们穿过老街,走过新城,不变的是特点鲜明的徽派建筑,粉墙黛瓦马头墙,所到之处无一例外,不同的是老街特点鲜明,新城建筑融合了现代很多其他的因素,不变的是整体风格依然是徽派的风格。心中突然肃然起敬,一个地方可以将地方特点保存如此完整,并且得到传承,该是多文化多么的敬仰啊。路过“百徽墙”,大大小小的徽字错落有致地刻写在崖墙上,越发觉得,这里应该继续叫“徽州”。
终于,我们到了“墨都”,中国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中,除了四川乐山的湖笔,有名的还有这安徽的“徽墨”,宣城的“宣纸”,以及歙县的“歙砚”,(最有名的是端砚,产于广东肇庆)。
首先我们去了第一个车间,很老旧的车间,只有六七个工作台,师傅年龄不一,每个人手上一块石头,一把刻刀,慢慢地雕刻,丝毫没有受我们的影响,我们跟着讲解员走到一块“歙砚”跟前,他在做介绍,我没有听进去,只是仔细地端详,经历了昨天的“竹雕”,深切地领会到雕刻这门艺术的艰难,那样美丽别致的构图,细致的花纹……是怎样的巧手刻画出来的?
我默默地走到一个师傅跟前,看到他手上的刻刀一点一点地雕刻,那样细心,那样小心谨慎,那样专注,那样……看惯了现代化器械工厂,干净整洁,那一瞬间,突然觉得这些灰头土脸的师傅是那么神圣,文化需要传承,这些让中国不断文明起来的东西,若是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上遗失了,该是我们多么大的罪过了。
孩子们的震撼不亚于我,某小孩说,若是没我叔叔阿姨,将来我们都无法看到这么美好的东西。我们可能很少人再写毛笔字,不再使用墨,砚之类的东西,但文化不能丢。
我们到的第二个工作间是制作徽墨的地方,还没有进门一股刺鼻的味道迎面去来,我看到几个孩子捂着鼻子跑了出来,说“太呛人”。因为在歙砚工作室带来的震撼还没有全然消失,我强忍着呕吐的欲望,用手指放在鼻吸处,进了这个工作间,光着膀子的师傅抡起锤子在敲打,有的在工作台上摆弄着,旁边蒸炉上突突突地冒着热气,散发出难闻的气味,晚上孩子们的简书里不止一个地说,我们在里面呆几分钟都已经受不了了,师傅们每天都要在这样的地方工作,是要忍受多么大的不便啊,原来我们看到的那么多美好的东西,他们要为此付出这么多,我们闻到的墨香是在怎样来的,我们看到的那样精致的墨又是如何来的,一道道工序,全手工的制作无不让孩子们为之一振。(后来了解到因为墨里面放了麝香还有几十种中药,因为蒸了,所以散发出那样发的气味。)
第三个工作间是“描金”,里面有18个工作台,每个师傅都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眼前摆放着一排排制作好的墨,都放在长条的报纸上,应该是为了移动方便,我们看了一会,辅导员给每个孩子也发了一块,我们也开始描金,那上面的字应该是雕刻出来的,孩子们拿起毛笔,师傅教他们握笔,如何描,怎样做到快而轻,孩子们一个一个有模有样地描着,同样的小心翼翼,生怕把自己的作品毁了,看看同组的小朋友,看看自己的,总想做到完美无瑕,这样的心理是多么珍贵啊,他们是这样,女儿也是这样。
第四个就不是工作间了,而是展厅,我们看了各式各样的徽墨和歙砚,琳琅满目,崇敬之感溢于言表。
从“墨都”离开,不到十分钟的车程,就到了“古城”,天下古城都很相似,这里唯一不同的是,古城里面住满了百姓,一层一层走进府衙的后亭,再到后花园,保存的十分完整。
离开古城,我们去了“渔梁灞”,穿过老街,去渔梁灞的祠堂也看了一下。
随后下午我们去了屯溪老街,是这里的旅游街吧,和各地的旅游节一样,唯一多了的就是茶店,我买了一盒菊花茶。
“黎阳印象”那条古街,真好,太适合我这样的小资,街道被一条河隔开,一边是老街民俗,一边是新城建筑:酒吧、咖啡厅……喜欢的不要不要的,尤其是每家每户门口的铜钱草让我欲罢不能,真是漂亮,一路走,一路看,总想着在这民俗住上几天……
就这样慢悠悠地走,聊着看着,辅导员不时给我们讲一些故事,今天的行程也就结束了。
我说我们是极其幸运的,上车的那一瞬间,雨哗啦啦地开始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