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
如今的岭南地区,大部分是瓜果飘香、稻米常熟的富庶之地,是蓝天白云、四季常绿的旅游胜地。可是在一千多年前,却是人烟稀少的瘴疠之地,只有少数的当地居民和朝廷流放之人才会居住。
公元819年正月,52岁的韩愈,冒着寒风大雪要前往的,正是岭南。
这首诗的一开头,韩愈自己就点明了自己被贬的原因:上奏,奏了什么呢?《论佛骨表》,针对谁呢?当时的皇帝宪宗李纯。
唐宪宗在唐朝中后期的皇帝中称得起中兴之君,在宦官当权、藩镇割据的困境中励精图治,取得了一番成就,可是到了当政后期,难免居功。法门寺有一座佛塔,塔内藏释迦牟尼指骨一节,晚唐信奉佛教之风大盛,唐宪宗不顾阻拦,要迎佛骨入宫供奉三日。
这就引起了轩然大波。因为皇帝带头,黎民百姓必然群起效仿,将耗费大量钱财;而且当时是封建社会,文武百官受儒家思想影响深,但是挡不住皇帝长生不老的念头,于是借助迎佛骨契机,儒释两派爆发了剧烈矛盾。
韩愈当时任尚书省详定使副使,对朝廷仪制、吉凶五礼加以修定,干的应该是礼部的活儿,大概相当于如今国务院外交部的一员,论理可以置身事外,犯不着去干御史的活儿。
可是文人风骨铮铮,韩愈上表极力劝谏,还直言不讳信佛的皇帝都不长寿,一下子惹恼了宪宗,很快发配潮州了。
“朝奏”和“夕贬”相对,来的太快就像龙卷风的,不只有爱情,还有意外之祸。天子震怒,虽不至于流血漂橹,但韩愈却不得不打点行装,上路了。
2
虽然被贬,但韩愈认为自己没有做错,颔联中还继续发挥文人风格“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我是为了圣明之君清除弊事,连老命都可以不要。
刚播出的《知否》中,皇帝骂御史台的人“整天没事干,只会揪着皇帝不放”,确实有人上谏是沽名钓誉,但韩愈不是。
就在他走到蓝关时,传来一个噩耗:他十二岁的小女儿因病去世了,这不啻于晴天霹雳,因为上书皇帝,不仅韩愈本人要即刻离京,连他的家人也被斥责不得在京师居住,他的女儿就死在了离京路上。
因此可想韩愈此时心情,劝谏之路受阻,家人受累而死,一个人在路上,何等凄凉。
四月份,韩愈跋涉三个月到潮州后,又上书辩白,宪宗皇帝此时也后悔了,对周围人说,他晓得韩愈是为自己好,但是不应该说信佛的皇帝都短命,岂不是在诅咒朕?
你让领导没面子,领导让你没里子。
尽管十个月后,皇帝就将韩愈调到江西,后来很快又调回京师,可他死去的小女儿却回不来了。
但韩愈是个干实事的,没有因遭遇最大的政治挫折而心存怨怼,不能在庙堂之高忧其君,还可以在江湖之远忧其民。在潮州呆了不到十个月,教化百姓,修堤凿渠,驱逐鳄鱼,为潮州百姓造福,留下了千古彪炳的功绩。
确实没有珍惜残年之躯。
3
蓝田县位于西安市东南,背靠秦岭,自古就是关中通往东区的要道。
韩愈被贬,走的就是这条路。
时逢正月,天气仍然很冷,大雪纷纷扬扬。颈联“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既写眼前之景,又写心中之景。
人,无论多聪明睿智,总有云雾迷蒙,看不清前路的时候。云横秦岭,家人远离,形影相吊,前不见潮州,后不见长安,连马儿都无法前行,诗人难免会伤怀。
只是他不知道的是,他在被贬途中经过的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一段古道,因为与秦岭蓝关地形类似,后人为了纪念他,将龙川县的古道也改名为蓝关。
由此可见,尽管直言上谏,使得前路坎坷,但人们心中自有一杆秤,知道孰重孰轻。
直到现在,也许你不知道宪宗是谁,可读过书的,几乎没人不知道韩愈,这就是历史的评说。
4
进退无路之际,韩湘来了。
在民间传说中,韩湘就是八仙之一的韩湘子,是为了度化韩愈而来。
实际上,韩湘是韩愈侄子的儿子。韩愈自小丧父,由兄嫂抚养长大,所以可能跟侄子的年纪相仿,而侄孙韩湘的年龄,反而与韩愈儿子差不多。
韩愈的家人不在身边,本人年纪也大了,韩湘应该是顾念同族之情,远远赶来照料,面对这个自己晚辈,韩愈很自然地说出了这句包含心酸、叹息、悲壮等一切哀伤语调形容词的话“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侄孙赶来,应该是准备替自己收尸的吧?
我小时候读这句诗,很不理解,觉得韩愈很过分,对远道而来的侄孙这样说话,好像人家赶来就是为了替他收尸似的。可年岁渐长,慢慢理解了年迈之人面对此情此景自然的反应。
岭南地区气候暖湿多雨,植被茂盛,不要说古时候,就是现代,深山开发的也不多,落叶堆积,动植物死后,细菌滋生,加上水汽蒸腾,就形成了一种特产“瘴气”,很容易致病。
年纪大了,身体不好,去的还是一个瘴疠之地,怎么看都没有活路,因此自然有了交代后事的意味。
5
韩湘在四年后中进士,韩愈在五年后去世,去世前历任国子祭酒、吏部、兵部侍郎、御史大夫,并在公元1078年宋神宗时期得以“从祀孔庙”,比《知否》中康姨妈父亲王老太师“配享太庙”的待遇还牛,这与韩愈本人的文章、政治、教育、操守等方面的成就不无关系。
“好收吾骨瘴江边”的预言没有实现,这首诗却流传开来,文以言志,文以传情,通过这首诗,你会更全面地了解这个写过“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大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