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几乎有一个共识,法币时代,货币贬值会是常态。长期来看货币购买力会越来越低,市场上流转的资金会越来越多,俗称,钱不值钱了。
这里可以引出两个问题。
第一,为什么?
第二,怎么办?
要回答第一个问题,我们将镜头转到1944年7月一个叫布雷顿森林的地方。各国代表经过22天的激烈争论,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美元盯住黄金,其他货币盯住美元的国际货币体系。也就是说,各国的货币发行实质是以美元或者黄金为锚。但在70年代以后,随着战后各国经济的崛起,美元面临很大的贬值压力(注意,汇率的比值实质是对大国综合实力信心的较量),美国宣布美元和黄金脱钩,只和美国的经济增长和信用规模有关。也就是说,从那以后各国货币,跟随着美联储的步伐,进入完全的信用货币时代。过去,人们对货币的信心,建立在对黄金的信仰上,而现在,货币的信心由国家信用加持,即所谓的法币时代,国家合法暴力机关完全垄断法定货币发行权。
这意味着,不论经济扩张还是收缩,每当政府遇上困难(因为经济的周期波动,遇上困难几乎是一种必然),可以找央妈要钱,从降准到降息,从量化宽松到推行负利率,从货币政策到财政政策,各国政府各出奇招。而这钱要出来容易,拿回去可就困难,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不信你看看一家公司,涨工资大伙欢欣雀跃,要扣工资则大家都生活不易有难言之隐。所以,长期来看,市场上的资金体量必然越来越大,即钱不值钱。
还记得吗?货币的信心由国家信用加持。所有资产的底层建构都是信用,不同资产(现金、美元、黄金、房产、债券或是股票...)只不过是各种信用的具体承载物。我们理想化的认为短时间内人们对一个国家的信心不变,那么货币发行越多,资金体量越大,每一张纸币背后承载的信用自然被稀释,这也就是通货膨胀之所以发生的底层逻辑所在。
这不是逻辑推演,这是既定事实。
庙堂上轻轻的一句话,便是普通人漫长的一生。我们不去讨论这个体系的对错是非黑白好坏,我们来聊聊在这个刚性约束下都有哪些可能的选择。
首先来明确一个简单的方向。既然通胀的发生实质是纸币背后所承载的信用的稀释,也就是说,如果某一类资产能够更好的聚集(至少不稀释)底层的信用,那么它就天然具有很好的对抗通胀属性。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要对抗通胀,就是要找到信用流动的出口。
要得出最优选择,我们先来看看通货膨胀发生的具体过程。在真实的政策决策中,新增的货币并不会在宣告的那一瞬间平均地散布在整个国家。而是通过某个出口经过很长时间逐渐流向社会,并且有些地方分配的多一点,有些地方分配的少一点,有些行业分配的多一点,有些行业分配的少一点,这个过程也称为“坎蒂隆效应”。
所以,财富主要以物的方式保存的人会相对收益,以钱形式保存的人会受损,大量手持货币的人会选择将其财富转移到优质的物上去。一般而言,市面上所有强调锁定长期收益率保值的方式,所有对抗通胀的手段,到这里就可以截止。
但是如果理解了以上的过程,我们可以得到另一个更为有效且激进的答案,有且仅有两个字,负债。
别忘了,通胀在稀释货币购买力的同时,也在稀释已然存在的存量债务,也就是说,十年前你欠了别人十万元,十年后你还是欠了十万元,如果简单的数字计算当然互不相欠,但如果以背后所承载信用计量,则十年后的十万则是远远不如十年前,中间的信用差值就是套利的空间。
另一方面,如果还要考虑这负债的资金带来的其他增量收入,那这部分的信用差值可以继续放大,而这,才是对抗通胀的终极手段。造负行动结束之日,造富行动开始之时,此时的通胀,不是敌人,而是朋友,是迷人而危险的朋友。
当然,要是你问,“瞎哔哔这么多,看完了我还是不知道怎么操作啊?”
唉,我要是知道,哪还有空在这里瞎哔哔啊。
#一个观点,一定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