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踢了踢墙角,突然龇牙咧嘴。因为感觉自己指甲刺进肉里,疼的稀里哗啦。我曾问某人的男闺蜜,每天装的这么善解人意不累么?他微笑回应,瞬间觉得自己是个傻子。最近有点恣意,放松自己,觉得是因为精神太紧绷才导致的惊梦,但却出现了很多意料之外的事情。所以出现了连锁反应,导致自己的心情一度很郁闷。于是就有了前面“踢墙角”的宣泄,于是伤墙伤己了。(笑哭 ····)
宣泄真的有用么?踢了墙角之后,我的情绪改善了么?
美国阿伦森的《社会性动物》里面就提到了宣泄,帮我们分析了宣泄是否能够发挥作用。
真的是这样么?真的如精神病学家威廉门林格尔断言的那样:竞争性的游戏为本能的攻击性内驱力提供了一种非常适当的发泄渠道。
但其实后面的实验证明攻击性的发泄,会促使攻击进一步升级。比起我的对象是墙,如果对象是人就会变得更加明显。
所以文中告诉我们,发泄只会增加对某个特定目标的厌恶程度,由这个厌恶的情绪引导出来自己更强烈的情感,会加大自己的愤怒,以此恶性循环。
就我踢墙壁这件事来说:踢墙壁这个动作,加深了身体的痛感,让我对于制造这个情绪的矛头,我的某个小伙伴所做的事件更加的气愤,印象也更加深刻。以至于这周到公司,见到他,都觉得自己的情绪还很容易被激发。但是,其实我是一个很容易表现3分钟情绪的人。(哈哈~~)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按照常理而言,情绪发泄出去,就不复存在了呀!
那是因为我们是能够进行认知性的动物,一旦自己讨厌了某个人,我们就很容易这样去做。因为一旦我们伤害了,我们为了不让自己的认知失调,就会形成新的认知机制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辩护。让自己相信自己的做法是没有错的。也就是常言所说的,撒了一个慌,要撒更多慌去圆开始的那一个。除非你痛下决心承认自己的所有失误。
所以呢?有了强烈的情绪怎么办呢?
在这里我们就可以用到我们之前看的那些情绪管理的书籍了。
例如《情商》中讲到的,当我们有情绪的时候,可以尝试分析,我们的感受是什么?到底是愤怒、悲伤、难过... ...是什么样的想法激发了我这种感受?那又是怎样的事件让我产生了这种想法?一步一步来分析。
就我之前踢墙角的事情而言,我的感受是愤怒、受伤的;我的想法是同事错怪了我,然后在工作上故意为难我;具体事件是同事拒绝了之前已经确定的提议,让其他人代替我做**事情。让自己冷静下来逐步分析之后,就会产生质疑,真的是因为我想的“她误会了我,故意不让我做这件事么”?何不想清楚,再去沟通一下呢?
自此想清楚,约一个饭后,倒一杯清茶,告诉她我的想法,其实事情远没有我想的那么复杂,只是因为上级的工作区分而已。
“踢墙角”事件就此落幕。欧耶~~
我也不必为我未来的认知失调买单。
那个在职场中优雅可爱的“你”,有过“踢墙角”事件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