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荔波小七孔已是下午四点半以后,坐上旅游大巴,直奔西江千户苗寨,车行近三小时至,大门外已是人山人海,排队候车入寨。
我们在西门换乘景区内的摆渡车,入寨后前往客栈入住(住宿条件省略一百字)。
安顿好住宿后,与妻外出觅食,夜游苗寨。
漫步白水河边欣赏寨内美景,最让我印象深刻对是七座历史悠久的风雨桥,它们依次分布在横贯景区的白水河上。风雨桥又称“花桥”,以其能避风雨并饰彩绘而得名,除了挡风遮雨外,苗寨里的风雨桥还有关风蓄气、迎福纳祥之意。苗家风雨桥,顶盖青瓦,两侧建有美人靠,每一座风雨桥,各有不同的名称和来源。这些桥各具特色,不仅是赏景观水的好去处,它们的苗语名字里还暗含着有趣的传说。
风雨桥还是苗族男女“游方”对歌的地方,游方为苗语,意为青年男女以情歌对唱的方式进行感情交流,互诉爱慕之意,这里一到晚上还有许多当地青年男女在这里“游方”呢!今天的西江风雨桥,已成为众人心中的“打卡地”,租下苗族服装,坐在风雨桥“美人靠”上,在醉人的风光中,留下西江之旅最好的记忆。
过了一号风雨桥排了很长时间的队乘上电瓶车,赶到附近山顶处的观景台欣赏西江千户苗寨的夜景。站在观景台,可以欣赏西江千户苗寨全貌。
千家万户都亮起了灯,只见橘红、橙黄的灯火星星点点,整个苗寨流光溢彩,到处都是霓虹闪烁,灯火辉煌,从山底下亮起来,依着山势向山上绵延,与天空连成一片,恍若仙境。俯瞰苗寨,西江千户苗寨变成了灯的海洋,依山而建的吊脚楼形成两个牛角的形状,每个角度都很震撼。乌黑的天空、乌黑的山峦,山下的灯火如璀璨的银河,恍如天上的街市。片刻的宁静与灯火组成的喧闹,交织成和谐夜景,美轮美奂。站在观景台上,星星点点的苗家灯火,在夜空下格外壮观,仿佛坠入银河,有点飘然欲仙的感觉,令人流连忘返。
下山后,继续漫步青石古街,感受苗寨风景和人文风情,倚着吊脚楼的阶梯看千家灯火,烛光摇曳,慢享吊脚楼的光和影,在此刻静待时光,好不自在,只为一分宁静。
因为这住宿条件,我俩一大早就起床了,继续漫步河畔,欣赏晨光中的古寨。寨子四面环山,层峦叠嶂,白水河穿寨而过,将西江苗寨一分为二。视野里都是独具特色的苗族木结构吊脚楼,上千座清一色的木屋黑瓦鳞次栉比的吊脚楼随着地形的起伏变化,与四周的山魂水魄相融相契,一家连着一家,一眼望不到头,蔚为壮观。早晨的苗寨风光,与夜间截然不同,这时可以看对面上千户苗家做饭时,有的苗家还有缕缕炊烟升起,吊脚楼上空飘着一层淡淡的薄雾,给千户苗寨披上了一层虚幻的外衣,像海市蜃楼似的。
放眼望去,到处几乎都是纯木头的吊脚楼,它的后半部分建于倾斜度较大的山坡上,前半部分用木柱支撑,形成吊脚柱,故称“吊脚楼”。可分平地吊脚楼和斜坡吊脚楼两大类,一般为三层的四榀三间或五榀四间结构。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关养家禽与牲畜、储存肥料或用作厕所。第二层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堂屋外侧建有独特的“美人靠”,苗语称“阶息”,主要用于乘凉、刺绣和休息,是苗族建筑的一大特色。第三层主要用于存放谷物、饲料等生产、生活物资。
九点钟苗寨大门口集中,摆渡车将我们载出了寨子。此处必须有到此一游,哈哈!
等大巴车之际,热情好客的苗家村民们已经开始了敬酒迎宾仪式。苗族是以酒来表达情感的民族。客人来了必须以美酒相待,是神圣而不可改变的待客礼仪。在西江千户苗寨,苗族迎宾待客的最高礼仪莫过于十二道拦路酒。
十二道拦路酒的每道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既表达了对客人的美好祝愿,也表达了苗族千百年的传统价值观。在苗族人看来,数字“十二”是一个大数。在苗族的口传经典中,盛行“歌有十二路,酒有十二道,日有十二个,月有十二个,天有十二层”等说法。因此,将拦路酒设置成十二道就成为苗族迎客的最高礼仪。
中午午餐长桌宴上仍然少不了苗族人的待客之道、好客之情!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在这里,我们却可以看到原生态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完美结合,和谐统一;在这里,可以放下自己的三千烦恼与困扰,羽化成一只闲云野鹤,“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告别了大山深处的西江苗寨,每每回想起来,眼前又仿佛缓缓展开了一幅苗寨的水墨画卷,这是大山深处的画卷,它是那样神秘而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