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ul Auster的书总是脱离不开他自己的背景,犹太人,哥大文学系毕业。其笔下的主角多为人到中年的作家或文学爱好者,开始无法应对生活的空虚,自我的拷问,之后经由一次意外的遭遇开始追寻自认为不同的人生。关键词,意外横财,失去的爱人,无目的的旅行,追求不知结果的真相。
作为一个优秀的作家,大约都需要来自于一个接近富足的家庭吧。这样的人才有充沛的时间、精力以及经济基础支撑他接受良好的教育,阅读大量的素材,拥有常人所不能有的经历。他要来自于不错的家庭,可以有闲情逸致探索未知的虚无。而他应该是敏感而又任性,自私却又博爱,情绪起伏但又冷漠。他身边的人总能不以常人的标准来对他进行要求。作为作家本人也要坚强、勇敢并且理性,以此与世俗的普遍意识做斗争,以坚持自己所要追随内心的执着。当然,在这样的斗争故事里,总有些人成功了,而有些人失败了。
只是作为一个文人,总是需要一些生活费的支撑才能足够他活下去,继续传统意义上 “不事生产” 的生活。他终于可以开始创造自己人生的意义,又或者挥霍人生就是意义。(当我写下这段话时,是上周我读完了《隐者》)
今天读完了《巨兽》。双主角描述路线,不断变化叙述者的视角,打破时间架构的格局。描述一个人终于被“巨兽”所吞噬的故事,但我坚信这不是故事的结束。
本书中的巨兽意有所指。全文并没有明确描述巨兽,但是它却又是无处不在的。所谓巨兽,在每个人的灵魂中存活、吞吐,以思考为食。它的存在无时无刻不是在拷问,在鞭打,在要求一个终极的答案:你为何而在?
书中的本杰明•萨克斯就这样被它所驱使,他才华洋溢,擅于交际,他魅力卓群却又深情专一。他可以容忍这世界上别人所有的缺点,可唯独无法对自己的些许不足宽容一丝一毫。他多疑的妻子总是带着恐慌暗示自己丈夫在外如何受到欢迎,自我暗示了许多他背叛婚姻的故事,编织各种细节并对此深信不疑。本总是顺着她的想法,提供一些素材以便她坚信这就是本与她的婚姻独特模式——他总可以找到不同的女人但是依然最爱的还是她。而造成她真正惶恐不安的原因是:她与本无法育有子女,为此她愧疚至极。因此,她宁愿坚信本对婚姻有所背叛的幻想借以缓解自己的悲伤与不安。而本默默承担了这一切,并对她的心情表示体谅。
终于,她背叛了他,被自己所设想的种种背叛所说服,她认为自己完全有理由可以背叛。笔者认为所谓的open relationship,哪怕再开明的人还是无法逃脱真爱的情结。爱是独占,爱是唯一。没有任何的爱能够博大到可以在心里容纳一个人以外的任何。哪怕他在当下表示坦然接受并理解她的心情,可是终于有一天,这个兽挣破了网,奔腾而出。他本以为自己可以是个例外,以为自己可以超越人类的原始欲望,而不似她终究流于凡人。
哈,本杰明•萨克斯,你哪怕不承认,你终究还是一个凡人。哪怕你拥有如此超凡脱俗,无人能敌的才华,你依然还是肉体凡胎。本杰明抱着自以为是的傲慢而死,他可能是个优秀于常人的天才,但始终他不如他自己所设想的那般完美。这才是他最终选择灭亡的原因,“自由灵魂”也不过是他为自己所找的诸多借口中的一个。
与此相比,他的朋友彼得•阿伦——本书的忠实记录者,才是一个幸运的人。他所经历的苦难让他能够更加单纯的面对生活,认识到自己的平凡,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至少他幸运的遇到了第二个妻子,有了女儿,展开了新的生活,并活着写出了本杰明•萨克斯传奇的故事。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兽,是杀了这只兽,与兽和平共处,还是会被其追逐无处躲藏呢?无论如何,此兽总会在每个人的身边如影随形,如蛆附骨,幻化无穷,天荒地老,无止无休直至的追寻它所要的解答。
从小到大,少年时期总以为自己无所畏惧并无所不能。到了青年,进入社会,发现世界的复杂和自我的渺小。青年转壮年时,往往成就不若少时那般所预想的辉煌。雄心壮志原来不敌上班下班。哲学终极三大问题在不同时期不断的会进行自我拷问:我是谁,我从哪来,要到哪去。
世界终究是不完美的,而你所存在的意义与这不完美之间会是什么样的关系?
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五年前的答案也许不是我此刻的回答,此刻的回答或许也与十年后无关。管它呢,人活着,如同一本书,你不翻到最后一页,你怎么知道剧终到底是什么收尾呢?大约只有活下去才能有可能创造无数个意义,而死亡只是终结一切意义的句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