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前提是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学生观就是对学生的看法。
大家可以先问自己一个问题,在跟学生相处的过程中,你是信心满满还是失望沮丧,你是充实喜悦还是失态抓狂?——每个人的答案是不一样的。毋庸讳言,有相当多的老师感受不到教育工作带给我们的幸福。相反,他们常常苦恼。苦恼的原因往往不是专业知识的不足,而是面对学生时的失控感:我们认为学生应该认真专注,结果却是心不在焉;我们认为他该文明礼貌,结果却是打架斗殴;我们认为他该自觉勤奋,结果却是懒散叛逆;我们认为我们的教学工作应该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结果这些熊孩子却让我们竹篮打水,只留下了失望……诸此种种,都使得我们在每天的工作中感受到不是快乐幸福,而是丧气煎熬……
大家先了解下心理学家埃利斯的ABC理论。A代表诱发性事件,B代表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看法、解释。C代表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通常会认为我们一些不好的情绪和行为结果(就是C)是由某某诱发性事件引起的。而ABC理论则认为,导致不好的情绪和行为结果(C)并不是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而是因我们对这件事(A)的看法(B)而产生的。
我们结合ABC理论来反思对待学生的看法是不是存在不合理的成分。
我们教学工作中的失望沮丧是因为学生的某些行为引起的,还是因为我们对学生某些行为的看法引起的?显然,如果把我们沮丧失望的原因归咎于学生的某些行为,则完全属于一种不合理信念。如果我们能够理智的承认引发我们不快乐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对学生的绝对化认识造成的,那么我们就可以改变这种不合理的信念调整自己的认知解放自己的思想。
如果我们能对学生报着全然接受的态度,那么我们的所有烦恼皆可烟消云散。古语云,“人无完人”。成年人尚且如此,那些孩子们呢,出现什么问题都是正常的。也就是对他们这个年龄来说,上课时心不在焉是正常的,课下打架斗殴是正常的,叛逆散漫也是正常的,这是全然接受的的态度。当我们对学生没有过高预期时,就等于我们对学生的看法不至于给我们带来负面情绪了。
正确的学生观不仅是说对学生持全然接受的态度,还包括相信学生本质上都能积极向上的。我们应该相信如果我们用正确的方式给学生正确的引导的话,将会非常乐意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