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 1776-1841年)出生在德国的奥尔登堡,是德国的哲学家。他主要研究心灵是如何工作的问题,尤其是关于如何掌管思想和观念的研究问题。
试想一下:我们每个人一生中都会产生无数的思想,为什么我们没有越来越混乱呢?
在赫尔巴特看来,心灵一定动用了某种系统来区分和储存这些思想。他想要知道为什么虽然思想一直存在(赫尔巴特人为它们是不会被销毁的),但是却又好像不在我们的意识之中。
关于意识之外的思想,最早始于18世纪的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的探究,他称之为“微弱知觉”。例如,莱布尼茨指出我们经常会会回忆起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如某个场景中的细节,即便我们并没有自始至终地意识到它的存在。
也就是说,我们感知事物、储存对它们的记忆时,是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这样做的。
而赫尔巴特认为:
想法和感受包含着能量,它们像磁铁一样相互吸引同类,或排除异类。
思想是动态的,它们之间可以相互移动和影响。
(1)根据赫尔巴特的观点,思想来自于对感觉到的信息的整合。他所说的思想包含了想法、心理表象,甚至情绪状态,这些共同组成了心灵的全部内容。
他说,思想能够吸引或结合其他的思想或感受,也能够排斥它们,就像磁铁一样。相似的思想就好像颜色和音调,是能够相互吸收和结合成更复杂的思想的。
(2)如果两种思想不相似,它们也可能互不相干地存在着。时间久了,就会衰弱,最后沉没在“意识的阈限”之下。
一旦两种思想刀兵相见,它们在相互抵抗中就会产生一种力量。它们在争斗中加满能量,企图将对方赶出意识之外,赶入赫尔巴特所谓的“趋势状态”,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无意识”状态。
(3)赫尔巴特把“无意识”简单地看作是虚弱的,或被打压的思想存储的地方。他认为要进入意识必须达到一个明确的阈值下限,并试图为健全的心灵如何管理思想找到结构化的解决之道。
后来,弗洛伊德把无意识的机制看得更为复杂,他将赫尔巴特的观点融入自己的“无意识理论”中,最终奠定了20世纪最重要的心理治疗取向——精神分析——的基础。
简单总结赫尔巴特关于“思想”的认识:
1. 经验和感觉相结合形成思想——>2. 相似的思想可以共存或合并、不相似的思想相互对抗并在冲突中产生推动力——>3. 不相似的思想相互对抗时,一种思想势必要战胜另一种思想——>4.要么获胜的思想进入意识之中;要么落败的思想存在于意识之中,变成了无意识的思想。(如下图所示)
了解了赫尔巴特的“动态思想”之观点后,不禁想起20世纪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说过的一句名言:检验一流智商的标准,就是看脑子里是否能够同时容纳两种截然相反的思想,而并行不悖(即无碍其处世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