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九年级学生的摸底考试,面对埋头冥思的孩子们,回想与他们相见相识的点点滴滴,心有所思,动笔行文,记下此篇。
这是我到新航来带的第二届毕业班,在接受教学任务之初,我其实挺纠结的:一是我知道114班的综合成绩在全镇是名列前茅的;二是我有幸听过谢老师的公开课,精彩的课堂上,谢老师生动的讲述,精练的语言,优雅的风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是这是改用部编本的第一届,而我初一初二没用过这套教材,怕自己在复习阶段扣不准教材。但感谢学校的信任,我最终还是接了下来。
见面第一讲
从接受任务起,我就在思考:第一堂语文课要怎么上呢?走习惯流程,先自我介绍,再讲对语文课堂的要求?我自己都觉得没意思。我应该让学生了解我的教学特点和风格,但不能是说教的方式,于是我从三个方面设计了第一堂课:一、语言的魅力:①你猜我解话字谜②妙趣横生回文诗③钱钟书和杨绛书信例谈④周总理说话的艺术;二、分享学习语文的心得,可谈经验,可诉困惑,可三言两语,亦可侃侃而谈;三、对语文学习的期待。
就这样,在和谐融洽的对话中,我大体了解了孩子们的学习需求。
两个“孩子”
我曾打趣,在学校我有两个“孩子”——111班和114班,我希望两个“孩子”都优秀。
114班的语文学习基础整体较好,学习态度端正,站在台上看到他们挺直的腰板,专注的眼神,听到他们整齐的诵读,响亮的回答,我就感觉自己是一名舞者,必须在孩子们面前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
这是一群好学善思的孩子。记得教《我的叔叔于勒》时,问道:“本课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还是于勒?”这句话尤如一粒石子扔进了平静的湖面,教室瞬间热闹起来,我顺势说:“这样,我们分成两队辩论。”话音刚落,黄同学就站了起来:“我认为主人公是于勒,一是课文的标题都是《我的叔叔于勒》,二是通过于勒的贫富变化才引出菲利普夫妇态度的变化……”何同学坐不住了:“文章的主人公是根据主题来定,本文批判了资本主义世界里的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由此看来,菲利普夫妇才是主人公。”
……就这样,经过理性地交锋,智慧地碰撞,孩子们对课文的理解更透彻了,思辩能力更强了。
这是一群善于表现乐于表现的孩子。在教学《三顾茅庐》时,我原本准备了一段视频,但在播放时出了一点小问题——看得见图像听不到声音,孩子们在满怀期待后遗憾了两分钟,这时一个声音响起:“老师,我们可以来配音的!”于是自找搭档,自挑角色,各组配音演员出场,一组比一组出色,场地由座位搬到了讲台,由语音语速语调的拿捏到表情动作的配合,上演了一场场视听盛宴。你方配罢我登场,阵阵掌声既是对同学的肯定也是对自己的勉励!
这更是一群勤奋努力的孩子。从接手114起,我就知道他们的时间抓得很紧,我曾说:“我不挤你们的作业课,也不占你们的音乐美术课,但早晨时间属于我。”每个语文晨读,我七点半进教室时都能听到琅琅书声。这个学期他们七点就到学校早读,有学生告诉我:“老师,我每天六点就起床了,洗漱吃早餐,然后读会语文英语才去上学。”
噢,114班的孩子们,你们已经奔走了许久,坚持最后一刻,相信你们就是冠军!
我的另一个“孩子”111班,学习语文的情状就是一座金字塔,拔尖的学生不多,基础薄弱的同学占了一大成,且是“积懒成笨”型。作业总有十来个同学收不齐,考场作文也经常有六七个同学交白卷。我曾把他们一个个喊到身边谈话,坚持一两次后便又恢复了原样,甚至有同学直接告诉我:“老师,作文我就是不会写,一句话都写不出。”“老师,我爸爸只要我进教室坐着,读书没得要求。”
这是一群自我要求极低的孩子,甚至自我放弃的孩子,我该怎么办呢?记得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别让孩子成为一只流泪的蜗牛》,其中有这么一段话:“好吧!松手了!反正上帝不管了,我还管什么?让蜗牛往前爬,我在后面生闷气。咦?我闻到花香,原来这边还有个花园,我感到微风,原来夜里的微风这么温柔。 慢着!我听到鸟叫,我听到虫鸣,我看到了满天的星斗多亮丽!咦?我以前怎么没有这般细腻的体会?我忽然想起来了,莫非我错了?是上帝叫一只蜗牛牵我去散步,和孩子一起,走过他孩提时代和青春岁月。”
是啊,既然我和这群孩子有缘成为师生,那么在课堂上我尽量给每个同学表现和发言的机会,课文朗诵有他们,诗文翻译有他们……活动当中,摄影师是他们,助辩是他们……当然我仍会向他们催交作业,违纪时我也会呵斥责备,打瞌睡时也会拍醒他们……我知道,在最后一年里,也许我不能改变孩子们很多,但我乐意耐心地陪着他们散步,哪怕脚步慢一点,但相信终能闻到花香,欣赏明月!
现在,孩子们正在考场沉思作答,黑板上醒目地标示出中考倒计时;窗外,翠树在微风中摇曳,小鸟在林间欢快地呼朋引伴。愿你们的明天像今天的阳光一样灿烂,愿你们的旅途像今天的天空一样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