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谢艺宁
前几天和一个读研的朋友聊天,无意间谈起大学的社交,她沉默了。许久之后,只见她说,其实,在大学没必要活得那么合群,多留一点时间给自己做喜欢的事情又有什么不好呢?
如果是在两年前,我也许会对她的说法嗤之以鼻,但如今,我默认了。
想想自己今年22岁了,都是二字开头的年纪了,还在读大学。有的时候也会觉得挺失败的,但更多的是庆幸,庆幸自己的坚持,才有机会今天坐在这里写下这些。
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我就知道,陪伴自己度过四年大学生活的同学,平均年龄要比自己小两岁。我从小自认为是一个与人沟通无门槛的人,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几岁的小孩子,我都可以轻松的交流。但进入大学,我却发现,是我把一切都想的太简单了。
还没进大学之前那会儿流行网上选寝室,记不清是怎样的原因在网上认识了几个同班的姑娘,短暂的交流后,我们决定共住一间寝室。或许是那个时候把大学寝室生活想的太美好,也或许是现实本来就没有那么美好,我最终选择搬出了亲自选择的寝室,直到后来我听说那个寝室的另一个姑娘也搬走了,已经不是我们当初选择的样子了。
记得刚开学军训那会儿,寝室六个妹子尽管身高不一,还是要坚持站在一起。那时,我们带着对大学的未知,对新生活的渴望,迫不及待地想要证明自己。后来学校各种社团组织招新,班里选举班干部,每个人都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从小热爱文学的我,也挑选了一些自己喜欢的组织,凭借中学时代对文字的热衷,顺利通过了笔试面试。大概是从那时起,在寝室的生活渐渐减少,也在无意间拉远了和室友的关系。
十月份左右的时候,班里组织了一次野炊。以寝室为单位,六个人一个小组,我没想到的是,寝室里一个妹子喊了她的老乡加入她们小组,却迟迟没有喊我。当我有意无意地走过她们小组时,5个同在一个屋檐下的室友却视若无睹。那一晚我提前离开了现场,回到图书馆安静地写策划。听说那一晚的篝火晚会很美,怎样欢愉我也无从得知,我只记得那一晚我想通了很多。
在大学之前,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不为人知的过去,而在大学的这四年,又何必活得一模一样呢。我从小是文化生,接受的也是文化生的教育,不是说不喜欢艺术生活跃的思维,只是相比艺术生,我更欣赏文化生踏踏实实认认真真的态度。我不否认自己喜欢艺术才选择了热爱的编导,同样也不否认我依旧欣赏那些安安静静的文化生。
大学,就是一个分水岭,在社交方面呢,交怎样的朋友,关注怎样的人,也大多意味着你的境界怎样。搬入新寝室的我,和室友不是一个专业,但两个专业的共同交流碰撞也让我们彼此之间拉近了很多,两年了,我们相处一直很愉快。由于和新寝室的妹子不是同一专业,课表也不尽相同,我回到一个人上课,一个人看书,一个人泡图书馆,一个人奔跑在校园的状态中。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我是不合群的,甚至在他们看来,我似乎没什么好朋友。
但我始终相信,好朋友不是努力成为就能成为的,而是在各自奔跑的途中,无意遇见的。好朋友更是建立在相同或相似的人生观、价值观之上的。不合群不代表没有朋友,相反,正因为这些独处的时光,才会认识到谁才是真正的朋友。
今年3月份的时候,去了很喜欢的作家的见面会。在见面会之前,无意间得知有校友也要去。种种原因,没能同行,但互留了联系方式。很长一段时间里,也没有联系,直到有一天,我看到她写下对自己喜欢的作家、喜欢的电影的见解,那一刻,我就知道这才是我值得拥有的朋友。或许是因为有了那次短暂的交流,加上我们有共同喜欢的作家,也都心心念念成为一个会写故事的传媒人,后来才有了更多的交流。如今,我们在不同的班级学着迥异的学科,但共同追求着或大或小的传媒梦,不常见却能在各自进步的时候给彼此一个鼓励的眼神,我想,这就是朋友于我的意义吧。
如今,我依旧一个人上课,一个人看书,一个人泡图书馆,一个人操场跑步,我贪婪地爱着一个人的状态,既孤独又自由。
如今,我依旧不是那么合群,但有一群还算合拍的朋友,我们依旧不常常见面,但每当空闲的时候,总会约到一起喝酒赏花共话日常。
如今,我依旧相信,一个人也能活成一支队伍。我依旧相信,未来我会拥有更多合拍的朋友。我依旧相信,看似“不合群”的大学更有意义。
又是一年开学季,又是一年新生入学时。作为学姐的我呢,希望你能在大学真真正正学到一技之长,无须在意别人的眼光,更无须活成别人眼中的“合群”。
毕竟你是一个自由的灵魂,你值得拥有独一无二的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