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小我就喜欢棉花,我要赞美它! )
我 爱 家 乡 的 棉 花
我的家乡在新街。这儿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春天气候温暖,夏天雨量充沛,秋天阳光充足,是种植棉花的好地方。家乡生产的棉花销往城市数家棉纺厂,经过一番乔装改扮,又回到家乡的织布厂,在家乡人的手中变为纱布,销往五湖四海,繁荣了家乡的经济,同时也为国家出口创汇。
我最爱家乡的棉花。
清明节一过,农民们就忙着做营养钵,播上棉籽儿,盖上土,浇足水,罩上塑料薄膜,一个个土温床就做成了。不几天,棉籽儿发芽了,长出两片嫩绿的子叶,如同婴儿欣欣然睁开朦胧的睡眼,又如幼儿那一对胖乎乎、嫩生生的手掌,可爱极了。
渐渐地,棉苗换上了绿色的新装,在温床上无忧无虑地生长,像比赛似的,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模样。
油菜收割完,栽棉花的时节也到了。农民们趁着大好晴天把一棵棵棉苗移栽到刚刚空出来的地里,让它们在广阔的天地里生长。
细雨如丝,棉苗吮吸着大地母亲甘甜的乳汁茁壮成长。这时,农民们不顾天气炎热,不时地忙着给棉花除草、施肥、喷洒农药,像照料自己的小宝贝似的一点儿也不敢怠慢。一株株棉苗在阳光的照耀下,在雨露的滋润下,舒枝展叶、养精孕蕾,田野里成了一片绿色的海洋,微风吹来,荡起一层层绿色的波浪,那美丽的景色令人陶醉,让你神往······
不知不觉中,棉地里白色的花朵,黄色的花朵,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竞相开放。一只只辛勤的小蜜蜂在棉花丛中飞来飞去,忙着采蜜传粉。白花、黄花慢慢变成了红花,红花凋谢了,成了一个个小棉桃。农民们抓紧时机追肥催桃,小棉桃逐渐长成了大棉桃,只见一株株棉花硕果累累,压弯了腰。农民们在棉地里不停地劳作,掐顶、整赘枝、除虫害……满怀着丰收的希望,爱抚着每一株棉花。
秋天到了,一个个大棉桃在太阳的炙烤下绽开了笑脸,棉絮趁机从棉桃缝里钻出来,有四瓣的,有五瓣的,蓬松松、轻泡泡的,摸上去又柔又软,舒服极了。这时,棉地里到处一片白,一球球棉花像盏盏电灯,似块块白银,远远望去,又像满天的繁星,还一闪一闪地眨着眼睛。
农民们喜摘丰收棉,丰收的棉花摘不尽,丰收的歌儿唱不完。大家把最好的棉花卖给国家,支援祖国的四化建设,只留少量的棉花给自家人打被子、絮棉衣、做棉鞋。享受着自己的劳动成果,是多么的舒坦、多么的惬意。
棉花浑身是宝:可以纺纱织布,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可以打成被褥,天冷时人们谁也少不了它;棉杆可以当柴烧,还可以给蔓类蔬菜搭架子;棉籽可以榨油,供人们食用;棉仁饼是家禽牲畜的好饲料······棉花的用处真多,在人们的辛勤劳作下为家乡创造了财富。你说,我怎么能不爱它?
注:
此文经多次修改,于2009年9月5日定稿。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们新街村出了几位农民企业家,在家乡兴办起多家织布厂,十里八乡的适龄男女就近在各工厂上班,解决了村民们的就业问题,搞活了我们新街村的经济,也使新街这个百年小集镇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繁荣鼎盛期。当年的新街村在武汉市新洲区也算得上是小有名气吧!
后记:
打从记事起我就常常跟着父母下棉田干活,夏天捉棉虫、除草、施肥,有些力气时,又帮着筑坝抗旱、挖沟排涝。父母给棉花喷药,我便时常帮着从远处的池塘里提水用来稀释农药,闲暇之余躲在棉叶茂密处阅读带来的书报。
最难忘的是跟哥哥比赛捡棉花,我们背着背篓,双手不停,大把大把雪白的棉花直往背篓里装,捡满了一篓又一篓,那感觉真是太爽了!上世纪90年代,我家的三块棉田不远处都建有织布厂,织布厂里的机器日夜不停地运作。每年从春天到初冬,咔嚓咔嚓的机器声不断传入耳畔,陪伴着在棉田里忙碌着的我们。
如今耕地渐少,农产品的价格总也提不上来,小农经济远远不能满足农民们的需求,因此种植棉花的农户越来越少。但我总也忘不了当年在棉花地里劳作的情景,忘不了收获棉花时的喜悦心情,忘不了肩挑着大担的皮棉跟随着父亲前往收购站时的那份雀跃与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