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整个明代最崇敬不过王阳明,这个上马能武,下马能文;入世可匡扶社稷挽救时局;出世则淡泊名利一心悟道的圣人,终其一生,真正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也许很多人都会认为“知行合一”是指认知和行动要保持一致,知就是知道。这其实只是表面的理解,生活中每个人的经历和学历高低各不相同,认知也会不一样,但谁的认知才是正确的呢?如果是在错误的认知下去实践,那就失去了“知行合一”的真正意义。所以,这里的知并不仅仅是认知。
王阳明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就是说,人心本是没有善恶的概念,无善无恶才是心的本来面目,是因为人有了思想和意念,在各种起心动念的利益权衡中有就有了善和恶的分别,人们对于符合自己心中利益的,就认为是善,不符合自己利益的,就认为是恶。
但是人的良知是本性中存在的,它是善与恶的评判标准,良知能知道善和恶,当知道了善和恶之后,就要把意念中恶的部分去除,然后去做善的事情,这个过程就叫作格物。
格物可以理解成去完成一件事,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都要以去恶存善的态度去做。
良知的作用就是知善恶,知道了善恶,我们就要去为善去恶。因此“知行合一”的“知”就是良知。
就如同一个人刚来到这个世上就是一张白纸,可能会受到不良习气的沾染而走向歧途;又如同一面镜子原本是明亮干净的,因为沾上了灰尘而变得模糊。
因此“知行合一”的过程,就是不断的恢复本性中良知的过程。
王阳明用他一生的行动都在践行他的学说,“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临终说的那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已概括了他的一生,那颗为苍生社稷的赤子之心从未变过,历尽官海沉浮,百般磨难,但其心灵世界始终充满光明。
正如孟子云:圣人之道,无他,尽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