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一本大名鼎鼎的书,相信凡事对中国近代文学史略知一二的人却不可能没有听过这个名字,它的作者:钱钟书,被誉为文化昆仑,在他还在世的时候,巴黎的世界报就刊文称,中国有资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钱钟书莫属。
而这本书更是被哥伦比亚著名的教授夏志清称作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一句话连用三个最字足以见得教授对围城的重视与崇拜。
那么作为钱钟书,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围城》究竟有怎样的魅力,让它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拥有了如此举足轻重地位呢?今天就带大家一起走进围城走进大师钱钟书那宛如星辰般深邃的思想世界。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一句围城里耳熟能详的话: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内的人想出来。
这句话虽然算不上是围城的原句,但却成了很多人对《围城》的最初印象。好像《围城》说的就是爱情和婚姻那点事儿。的确围城的主要故事线确实是围绕着主人公方鸿渐和他的三段爱情展开的。
但围城的真正魅力可不仅仅是解释了婚姻的真相。有人曾这么评价《围城》初看是爱情,再看是人性,最后从长远看,《围城》写的其实是人生。
钱钟书就是用一种上帝视角,以它那百年难遇的才华俯瞰众生,将芸芸众生的百态万象浓缩进了这本20多万字的小说里。
《围城》二字写出的可不仅仅是婚姻的真相,更是我们所有人这一生都绕不开的一个终级命题。那么围城到底讲一个怎样的故事,故事主人公叫方鸿渐,它是一个大乡绅的长子,书香名流身家清白是一个赢在起跑线上的富家公子。他高中时代曾经和一位门当户对的小姐定了亲,可惜这位小姐不幸早早亡故了,当然了对方鸿渐来说,未婚妻的早市并没有让他多难过,因为他本身极度反感这门婚事。而未婚妻的父亲,方鸿渐未来的岳父,还因给女儿的哀词写的无比漂亮。甚至感动到出钱帮他去欧洲念书。但对于好吃懒做的富家公子哥,方鸿渐在出国留学的这段时间,别的没学到,反到是把富家公子那副作派学足了,他在欧洲东转西转四年,这期间甚至换了四所大学,眼看回国时,没法给岳父交差,他居然灵机一动花钱买了一个野鸡大学的文凭。
而就从他开始回国起,方鸿渐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女生轮番出现了。首先是在回来的轮渡上,遇见了同样海归的苏文纨,苏文纨漂亮有才情学识,海归,家境又好是一个典型的白富美,但同时也有点矫情和做作,希望周围人都喜欢自己,讨好自己。喜欢众星捧月的感觉。当时意气风发自命不凡的方鸿渐,虽然对苏文纨有了一点意思,但不善于讨好别人的方鸿渐,对孙玩始终是若即若离,两人的关系就像是一条平行的直线,无论距离多么近拉的多么长,也终究合笼不到一起,而苏文纨她虽然也喜欢方鸿渐。却又始终放不下身段。连句我爱你都不肯施舍给方鸿渐。就这样。两人长期都处于暧昧中。这个时候。方鸿渐在苏文纨家里遇上了第二个女人。苏文纨的表妹,唐晓芙。相比之下,方鸿渐更喜欢充满了少女感的唐晓芙。两人第一次见面,唐晓芙叫了方鸿渐一声:同学老前辈,方鸿渐便立刻忙不迭的在唐晓芙面前抖了一翻机灵,他说:这个不成。你叫我前辈,我已经感觉像时间猿人的遗骇了,你何必又加上老字呢?我不庆生的太早。没福气跟你同时同学,这是恨事,你咋叫前辈,就是有意提醒我是老大过时的人。太惨忍了,一番俏皮话。一下子就让生性可爱的唐晓芙,也因这个有些幽默机灵的家伙心生好感,只是这段地下情,没过多久就被气急败坏的苏文纨给破了,他在唐晓芙面前说了很多方鸿渐的坏话。而唐晓芙则一气之下,却去了另外一个城市,这段恋情最终草草收场,而此时的方鸿渐不仅失恋,而且遭遇着失业。请岳父介绍他去银行工作,本来工作清闲,还是个美差,耐何方鸿渐情商太低,在前岳母面前,显摆自己的桃花运。气的前岳母大病一场,自己这份本就托了岳父人情的工作,自然也就丢了。迫不得已,方鸿渐跟着一众狐朋狗友跑去了湖南一个不知所谓的三闾大学,当起了大学教授。在这期间,他遇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三个女人孙柔嘉。
孙柔嘉初期也是单纯可爱,但这少女般的灵气,但也有着各种小心思。方鸿渐喜欢她,害怕自己太喜欢她,然而架不住身边朋友的起哄,它不但稀里糊涂的跟孙柔嘉确立了关系,甚至还稀里糊涂的跟孙柔嘉结了婚。
这个个性有点孤傲的风流才子,终于还是一脚踏进了婚姻的围城里。只是没有爱情和激情的婚姻对于方鸿渐来说简直如同一块鸡胁。很快他就对这个家没有了仍何耐心,于是方鸿渐每天就想完成固定任务,二是打卡一样,吃饭,睡觉,活的无比乏味。而孙柔嘉却把这个婚姻看成是一项事业,努力去经营,去和其他人攀比。
他的挑剔、心机、和虚荣势力,渐渐都映在方鸿渐的眼里。两人的矛盾和争吵也越来越多,终于才结婚四个月,孙柔嘉就在一次大吵后一气之下离家出走。只剩方鸿渐一人留在他们的新房里。他走出门对着彻夜未熄的路灯,竟不自觉流下了眼泪。可他一开始居然还把这眼泪,误以为是血,甚至还为此吓了一跳。他那迟钝的身体好像早已感觉不到愤怒和悲伤,他已经麻木了,在整个故事的结尾,钱钟书先生写的极其的巧妙。他不去写方鸿渐也没有孙柔嘉,反倒写了一只挂在墙上的老钟,他说那只祖传的老钟,当当打起来。那声音里仿佛包含着对人生的讽刺与感伤。胜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怎么理解这句话呢?苏本桦的一句名言,其实正与这段结尾暗合。苏本华是这么说,人生就是一团欲望,当欲望得不到满足,便痛苦,当欲望得到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摇摆。我们看来《围城》通篇所阐述的也正是这样一个主题,那就是人生的围城,何止是一座婚姻,人生其实就是由一座又一座围城组成的。而我们许多时候的人生选择往往不过是从一座围城迈向了另一座围城里,看看方鸿渐的故事,你就会明白。困住他的围城可不仅仅只有一种婚姻,他跑去国外留学,从一所大学换到另一所大学。先后换了三所,也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落足点。他困在与苏文纨的爱昧里,想靠着和唐晓芙的恋爱来走出苏文纨这座城,结果折腾一番两座城都丢了。他跟着狐朋狗友跑去湖南当教授。自以为摆脱了前岳父那边的麻烦。孰不知却又很快在学校陷入了人事纷争,以至于最后竟遭到解雇。最后他天真地以为和孙柔嘉结婚就能让自己颠沛的生活获得安稳,结果他这一次却真真实实的掉进婚姻这座围城里里再也出不去了。
所以围城讲的根本不只是婚姻,他讲的就是我们的人生。就像方鸿渐自己的独白一样:我还记得那一次褚慎明还是苏小姐讲的什么围城?我近来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感想。狗为追求水里肉骨头的影子,丧失了到嘴肉骨头,跟爱人如愿以偿的结了婚,恐怕那时肉骨头下肚,倒要对水仇伥这不可再见的影子了。是啊~就像是蘇本华所说的:
人生就是一团欲望,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恰恰就是我们尚未进入围城的时候。我们对城里的一切充满好奇,迫不及待的想要攻破城门闯进去一窥究竟,等到你好不容易闯进去了却又要觉得无聊了。这时候。你又要嫌这座高耸的城墙困住自己的视野,害自己不自由,钱钟书用他超出时代的智慧与才情,一语点破了人生的这份荒诞性。
其实人生无论如何都不过是在围城之内和围城之外,这两种状态,那么倒不如放下成见,专注享受不同状态所带给我们的精彩。在围城之内就享受城内的安逸,在围城之外就享受城外的自由。别被欲望铸成的高墙左右,因为毕竟那样一来 就真的活的太累了。
多年后再读《围城》,我明白了3个人生道理
最近重温了电视剧《围城》。
诞生于1990年的这部剧,可谓星光熠熠:陈道明,葛优,吕丽萍,李媛媛,英达,盖丽丽,吴贻弓……
29年过去,陈道明变成了道明叔,葛优成了葛大爷,李媛媛、吴贻弓均已去世……
杨绛给《围城》写过一段话: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
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
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年少时看《围城》,只记得各色人等轮番出场的热闹,对于其中的人情世故一片懵懂。
如今再看《围城》,开始念及己身对照现实,进一步思索这段话的奥妙。
重看《围城》,我明白了3个人生道理。
不要在最该奋斗的年纪,选择了安逸
《围城》里最毒辣的一句话是:“你不讨厌,可你这个人全无用处。”
这是赵辛楣对方鸿渐下的评语。
方鸿渐原本要学的是土木工程,可是“他是个无用之人,学不了土木工程,在大学里从社会学系转哲学系,最后转入中国文学系毕业。”
得了岳丈资助出国留学,他却不好好珍惜:
方鸿渐到了欧洲,既不抄敦煌卷子,又不访《永乐大典》,也不找太平天国文献,更不学蒙古文、西藏文或梵文。四年中倒换了三个大学,伦敦、巴黎、柏林。随便听几门功课,兴趣颇广,心得全无,生活尤其懒散。
钱花得差不多准备回国了,父亲和岳丈跟他要博士学位,只好买了个假的敷衍。
他得到三闾大学的教职,原因很荒诞:赵辛楣喜欢苏文纨,把他当情敌,想通过提供一份远距离的工作,拆散两人。
校长原本许诺的是教授职位,却发现方只是个「游学生」,最后安排他教伦理学,给了副教授的职位。
方虽然不忿,也只能任人摆布,说到底就因为他太过平庸,自然在职场毫无议价能力。
伦理学课教得烂,也管不住学生,学生只不过把他的课当成混学分的捷径。
教英文时,学生把他改卷子的笔误罗列起来,证明他英文不通,没资格教英文,他差点丢了工作。
最后所有人都得到续聘,只有方被解聘,狼狈地离开。
受赵辛楣推荐,他成了报社资料室主任,赚的钱只有妻子的一半。也很大程度因为这个缘故,家庭生活中处处受辖制……
对于方鸿渐来说,学习的苦,他完美地逃避过去了。
但是生活的苦,逃无可逃,避无可避。
方鸿渐和多数普通人何其相像:
在该努力的时候,没有好好努力,在该积蓄力量的时候,得过且过,不肯吃奋斗的苦,最后因为平庸,吃尽了生活的苦。
前不久,清华大学对两名博士研究生作退学处理,舆论哗然。
不努力,就出局。
在最好的位置上偷懒的人,最终也一定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我们总觉得来日方长,还有大把时间可以挥霍。在最该奋斗的年纪,选择了安逸。
但是,没有付出,怎么可能有现成的安乐呢?
你现在偷的懒,都会在未来加倍偿还。
真正的朋友,不是朋友圈的点赞之交
《围城》中,因为有赵辛楣这样一个朋友,方鸿渐才体会到“绝望中的希望,寒夜中的温情”。
嘴上说“全无用处”,但赵真的是把方当朋友,而且是个真正的“行动派”:
前往三闾大学的途中,辛楣看穿孙柔嘉城府很深,对鸿渐别有用心,便及时提醒;
听到方只得了副教授一职时,主动提出将自己的工资补摊给方;
得知方和孙订婚并双宿双飞时,连忙劝方赶紧结婚,并送上一笔钱以敷置办婚礼之用;
鸿渐为了迁就妻子与方家疏离,又在妻子处常受打击,辛楣遂请鸿渐去重庆工作。
在对方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时奋力相救,不离不弃;在对方生活风平浪静时关心照顾,默然欣喜。
“像暗中摸索,忽见灯光。”
这友情宛如一道光,照亮了方鸿渐。
高晓松曾爆料一段往事:
“当年我最惨的时候,找朴树借钱,借15万。
朴树不爱说话,就回了俩字,‘账号’!”
没过多久,高晓松就收到了15万元的转账,度过了难关。
很多人感叹:越长大越孤单,身边朋友熙熙攘攘,皆为利来往。
偌大的朋友圈,多的是点赞之交,有几个会在你伤痛失意的时候,义无反顾来到身边?
自古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
难的是要在这个利益至上的社会里,保持无目的的交往。
这样的交往,才是最真纯、最动人的。
只有经营不好的婚姻,才是围城
方鸿渐的感情经历,是《围城》的一条主线,而他的表现也一直在印证着“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受着鲍小姐的勾引,吊着苏小姐的胃口,却追着完美的唐小姐,最后被孙小姐套牢,急着冲进婚姻的围城里。
婚后,两个人天天吵架,此时方鸿渐便如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去了。
“爱情多半是不成功的,要么苦于终成眷属的厌倦,要么苦于未能终成眷属的悲哀”。
《围城》嘲笑了婚姻,但钱钟书的婚姻,却令人羡慕。
钱钟书对别人很狂,可在杨绛面前,他放下了所有的狂傲;同样,为了爱情,大家闺秀杨绛,甘做钱家“灶下婢”。
留学英国时,“拙手笨脚”的钱钟书,为妻子做早餐,一做就是几十年;钱钟书吃不惯英国食物,杨绛自己省下他愿吃的部分,却仍担心他吃不饱。
为了保护杨绛,钱钟书握笔的手,甘愿拿起木板,和别人打架;当钱钟书被灯泡坏了等琐事困扰时,杨绛总是温柔地说:“不要紧,有我呢”……
有人说,婚姻不是1+1=2,而是0.5+0.5=1,结婚之后,两个人要各去掉一半的个性,才能组成美满的家庭。
而你当下所做的妥协,其实都是在成就自己的婚姻。
生活中,两个人虽然有争吵,有嫌弃,但因为彼此的爱意和相互迁就,才让婚姻里的枯燥和乏味,多了一丝温暖和幸福。
反观方鸿渐的婚姻,没有爱作为基础,又缺少理解:夫妇俩日常开玩笑也能战火连天,两人守护着脆弱的自尊,一次次撞击着对方,遍体鳞伤……
毕淑敏曾说:
婚姻并不仅仅是快乐,是节日,是两情相悦,是生死与共,它还是考验,是煎熬,是一种对熟悉生活的破坏和一种崭新模式的建立,是包含了智慧勇气人格意志的双方重新组合。
有平平安安的日子,有相扶相助的情感,才是婚姻的大境界。
不是所有的婚姻都是围城,只有经营不好的婚姻,才是围城。
围城是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也许,你偶尔也被围城所困,不要怕,我们还有机会靠自己的双手和努力挑战它、改变它。
唯有懂得突破自我的围城,才能活出生命的精彩。
方鸿渐的故事结束了,我们的故事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