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本文是基于奇葩说S4E16陈铭观点的思考
在无聊的时候,我也想过一些感觉起来玄而又玄的东西。
一、大学
我在大学的时候,有一天从教室回宿舍的路上,不知怎么就陷入了我上大学后到底有什么成长的思考。我想来想去也不觉得自己是有学习上的进步,或是有技能上的增加,在大学飘飘摇摇的过了几年日子,除了自我感觉整个生活都放松了之外,好像并没有什么长进。
大三的最后一次班会,班长拿出来我们大一第一次班会时候的照片,我看着照片里刚来大学时候的我,快要笑哭了,大一的我,理一个毛寸,穿一身风衣,和我的身高相比,真是要多怪有多怪。我突然间想到了之前没有想到答案的那个问题,我看着过去那个时间切片上的我,以及当前这个时间点的我,我感到有什么东西破裂了。
在大学,我遇到了我的女友,她改变了我的消费理念,几乎重塑了我的审美;
在大学,我遇到了我的室友,他们或学习英语日语,或练习游泳健身,或自己打工旅行;
在大学,我遇到了我的社团,我们或聊未来头脑风暴,或立项目帮助社区。
遇到不同的人,打破先前的认知。
二、童年
回到我还是小孩的时候,大概7、8岁,在村子里上学,当时周围的人夸我读书读的好,但实际在我心里,我所能想象到的,等我长大了我应该是要种地的吧,家里那么多地,小时候的我感觉都跑不完。至于读书,大概能帮我更好地种地吧。
等到我11岁暑假的时候,当时有机会爸爸给我借了一些书来看,那时候看到牛顿传,写到牛顿因瘟疫回到乡下研究万有引力,当时是快傍晚,我一个人在院子里看书,阳光有些昏暗,我看着书,感觉自己的视野被拉到很远,视野里我的院子和牛顿的农场重合了。我以后要当科学家,当时的我这么想着。
等我上了中学,接触了外面的杂志,看到了那些人,像史玉柱、唐俊等的事例,我每每看到热血沸腾,和有着共同期望的同桌在自习课上忍不住讨论、在放学后的学校门口聊着白日梦等等,我将来要去创业,我那时这么想着。
读书和学习,打破先前的认知。
三、人间
上大学的时候,来到沈阳这个城市,当我从车站出来,在乘着公交车前往学校的路上,看着两旁的高楼大厦,我在心里对自己说,“城市,我来了”。
毕业找工作的时候,我来到北京,坐在地铁上,看着两旁呼啸而过的广告牌闪闪发亮,我一边对比着北京和沈阳在地铁广告上的差异,一边在心里对自己说,“我要成为北京的一员了”。
几年后,当我在东南亚旅行时,我感受着当地不一样风俗,吐槽着和在北京跟团游一样坑爹的团餐;我在南方城市旅行时,我观察着当地火车站、学校、中央大街的分布,考虑着这房价是否可以买房赚租金。
见闻和思考,打破先前的认知。
也许再过一两年,我可能做一个爸爸,当我想到要教育孩子时,总是小心翼翼。就像陈铭说的,我们的家庭教育,好像只是人生观的复刻,有点像不能逃脱的宿命。我的人生观、我的周围的人的人生观、我所处的环境的人生观,这些东西像一个个框框,把孩子框在了里面,孩子用尽一生,去打破除了公序良俗这条底线外的尽可能多的框框,而他/她能打破的框框的范围决定了他/她的人生将有哪些可能性。
如果我做了爸爸,我希望我的孩子人生可以拥有更多的可能性。因此,首先我会尽可能少给他建各种框框,同时我要尽可能带他/她见各种人、读各种书、看各种风景,给他/她赋能,让他/她得以有更强大的能力去打破环境、社会给他/她的设定,拥抱自己无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