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7.18日到达嘉峪关,登上嘉峪关,放眼关外大漠以北,才真正明白为什么说这里是河西走廊的咽喉,为什么要在这里建造如此宏伟的边关重镇,因为这里是河西走廊最窄的地方,同时也是河西走廊的中间(偏西)地段,的确是易守难攻的好地方,今日一游方知什么叫翁城,也知成语瓮城捉鳖出自于嘉峪关。
嘉峪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5公里处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有天下第一雄关、连陲锁钥之称。
嘉峪关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的美称。由其延伸到今日的朝鲜,那都是曾经的汉长城的延伸……
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和南北两翼长城组成,全长约60公里。长城城台、墩台、堡城星罗棋布,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组成重叠并守之势,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防御体系。
嘉峪关主要景点有嘉峪关关城、悬壁长城、长城第一墩、魏晋墓群、黑山石刻、木兰城、“七·一”冰川、滑翔基地等自然及人文景观。嘉峪关大多数景点紧扣长城文化及丝路文化的脉系,并具有自己的特色。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内城西门,门额刻“柔远”二字,意思是明王朝对边陲(关外)各游牧民族实行“怀柔”政策,安抚边远地区,以实现长治久安的治国方略
嘉峪关戏台是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嘉峪关游击将军袋什衣主持修建,系当时守城官兵、城内居民及过往商旅的娱乐场所。其形制为典型的中国传统古典戏台。
我环抱的这口大缸是游击将军府上的,在古代一般会在门前树两口大缸,寓意为储水敛财,也会在缸里养些睡莲用来观赏。
走上戏台就能看见两侧书写有对联:“离合悲欢演往事,愚贤忠佞认当场”。对联高度概括了古往今来人间世事的演义变化及戏曲演出场所的功能作用。
内城四角有角楼,也叫“戍楼”,形如碉堡,是守城士兵值勤放哨的地方。南北城墙建有敌楼,是放置兵器的地方。站在这里回望,“光化楼”、“柔远楼”及“嘉峪关楼”三座高大建筑,同在一条中轴线上。这种“过洞式城门”及高台楼阁建筑形式,是中国几千年建筑历史及建筑形式的延续发展。
明初,宋国公、征虏大将军冯胜在班师凯旋中,选址在河西走廊中部,东连酒泉、西接玉门、背靠黑山、南临祁连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关。关城始建于1372年(壬子年)(明洪武五年)。
明代东部的吐鲁番日渐强大,常引兵进犯河西走廊各城,嘉峪山隘口为必经之地。自建成嘉峪关后,这关便为西部国防重地,对保障河西地区的安全起着重要作用。明代,政府军和吐鲁番兵曾数次在嘉峪关作战。荒漠地区是怕缺水,嘉峪关却城中有井,山上有泉,用水不患匮乏。
清代林则徐因禁烟获罪,被贬新疆,路经嘉峪关时有诗赞道:“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又云:“除是卢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雄。”指出这关真乃“雄关”。
说来令人诧异,据说当年建这关时,匠师计算用料特别精确,最后建成时竟只剩下一块砖。
这是建筑工程上的绝招。这块砖存放在西瓮城门楼的后楼台上,供人观摩。这座雄关和东部的山海关一样,都为古代建筑工程的光辉点,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为中国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嘉峪关关城布局合理,内城东西二门外,都有瓮城回护,面积各有500余平方米。瓮城门均向南开,西瓮城西面,筑有罗城,罗城城墙正中面西设关门,门楣上题“嘉峪关”三字。关城内现有的建筑主要有游击将军府、官井、关帝庙、戏台和文昌阁。
嘉峪关博物馆内最显眼,最让人容易记住的恐怕是这“金戈铁马,边塞烽烟”八个大字对西北的概括。
博物馆里的这张汉代军屯组织系统表很清楚的概括了那个年代大司农管辖的范围以及郡太守管辖的范围,也让我想起了汉高祖刘邦曾经就是个伍长,是一个非常小的芝麻官,最后他可以打败西楚霸王成立了西汉。看着图我居然有李清照的心境“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张图抓拍于昨天嘉峪关的上空,上一次在张掖丹霞地貌公园坐一次直升机十五分钟需要花费880元,我在想在这里又需要多少呢?
这个东闸门是嘉峪关的主要通道,也是最宽的闸门,越往里走就会变得越窄,艰难曲折,一路走来还有不少的马道,可见当时的城墙得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