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
1.我只在一轮复习时写这个。二轮,意义已经不大了。原因你我都懂的。如果一轮不这样,二轮就真的徒伤悲了。
2.老师必须了解高考诗歌考查过的题,题型,以及考查学生的哪种能力。然后又能跳出来从语文本身入手,让学生读懂诗歌,后面的做题,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3.仍然要确定:老师不能急功近利。不能靠刷题来解决这部分的复习。适当的做题是必要的,因为有些概念有些复杂情感的交叉是需要学生不断的在不同的语境中去品味的。就像论述类文本复习一样,讲完文章,不抗拒讲设置选项的特点,不忘记一点一滴区别每次选项涉及的不同的考查点。这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4.以上或以下均为一家之言,教无定法,也可以功利一点来讲,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但对学生的影响有短期和长期之分,我力争对其短期和长期都带来好的影响。
诗歌专题必备步骤:
1.书籍推荐:如果高一高二错过了,那进入高三,就推荐学生看的关于诗歌方面的书有施蛰存的《唐诗百话》比《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更容易理解。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诗词鉴赏辞典》,老师要看的是葛兆光的《汉字的魔方》这个很难,你可以酌情处理看看要不要买。钱穆的《中国文学史》。我其实也建议买程俊英、蒋见元的《诗经注析》看看,有意思,而且豁然开朗。中华书局出版的。
2.老师的专题前引领:讲一下诗歌的结构和诗歌的写作线索。以及诗歌语言的陌生化等等。这些在《汉字的魔方》和《中国文学史》《唐诗百话》里都有。
3.学生的必备知识:
意象与情感的对应,
意境词的积累(很多同学读出来了但词语匮乏,表达不到位,所以积累这些很有必要)表达技巧(8种修辞,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结构技巧,中间有交叉,给学生讲清楚,阅读是一种感性和理性的双层体验,对于高三学生来讲,这样的阅读才更有价值。)
诗歌的题材归类
诗歌几种情感(当然这个根据学生的单元检测,涉及到时,再讲解可能更有针对性,学生可能更容易接受)。
4.合理利用一轮资料里的必备知识梳理。
5.合理安排早读:
时间:11月份到第二年2月份的早读。
措施:
(1)初步自己写赏析阶段。可以老师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写赏析性的文字。(这个操作两次之后,老师可以就学生写的赏析存在的问题予以讲解。比如,题材要涉及,赏析语言先总后分。写完情感后,再逐联分析如何表达情感的,有内容上的有手法上的)
(2)早读材料印发诗歌赏析文字。(可以从高考诗歌入手)学生可以了解赏析性文字,还可以印证自己的赏析语言,也有利于去认知一些技巧性的词语或意境类的词语的具体画面感。再看题目中涉及的客观题,一一对应时,至少不会出现看不懂鉴赏词语本身而失分。
6.合理利用好学生课前五分钟讲解。这个有下图可见。
7.命题阶段。学生可以自己命题,此过程很难,建议语文学优生做,建议中等以上的二轮再做。老师要有耐心,允许他们试错,或者忍着自己的失望。但看他们发展即可。
8.学生讲解已学过的诗歌,目的在于复习教材,找到课外诗歌的抓手。找一个时间(大概一个星期),让学生把初高中诗歌教材或按题材或按作者,归类梳理,学生讲解。讲解内容(题材?作者表达了什么情感?作者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的?注意此处如何表达不仅有手法,还有内容。意象的选取等等。)
要么:典型题材归类讲,著名诗人知人论世讲。即景抒怀、即事抒怀(政治讽喻、生活感悟)鉴赏讲。
一篇篇地过初高中教材。
讲的内容侧重点根据诗歌的不同而不同。主要原因还是重在鉴赏。
讲教材唯一的目的是为了以后见到陌生诗歌时有一个熟悉的抓手。如果是全陌生化,我们训练了他们的鉴赏能力,不用担心。如果考的是书中的延伸和拓展,学生很容易找到抓手。
课本一定要让学生讲,讲完不够的我再补充。(这样能更清楚知晓学生是否关注文本内部的逻辑联系)
典型例子:赵彤彤把杜甫的《咏怀古迹》讲完了,然后问,老师,我不知道这首诗到底表达了什么内容?
刘翰璞讲完了杜甫的《秦州杂诗》,却讲不清楚第三联“蜀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是何意图?
文若兰讲的陆游的《雪夜感旧》很宽泛,鉴赏点全都以“和我们以前见过的……一样”来替代,显然是在打外围。没有想好合适的语言去表达本首诗的鉴赏。
9.老师要做的就是学生命题时,你稍加点拨,多肯定,稍微纠正。学生讲诗时,你认真听,保持连续性。学生复习诗歌时,没大问题,多肯定就是了。见到月考题,查漏补缺,一次一个点,帮助学生进行系统梳理即可。
10.不要忘了在一轮复习时,老师带着学生背诵十年高考诗歌。当然得理解。
总之,诗歌专题要兼顾知识积累和能力素养提升;要兼顾课堂和早读两个阵地;要兼顾初步赏析、指导赏析和带问题阅读;甚至自己命题的层次;要利用好学生操作老师引导两个对象。
总之:学情很重要。灵活机动很重要。老师想把学生带向哪里的决心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