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走过的2017,“美好生活”正在成为官方文件里的热词,成为当下最给力的词汇。美好的生活是什么?它是人所追求的生存状态与存在方式,是人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得到统一满足时的和谐感,是人的身心健康和谐和人格充盈的完美状态,是一种生活得更好的能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那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无疑是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生活的向往与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新时代教育发展主要矛盾的转变,意味着我国教育的功能定位将从工具本位转向以人为本。
新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把人的发展真正置于学校教育的最高原则。顾明远先生在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时强调“学生愿意学,就学得好;不愿意学,就很难学好。不把学生放在主要地位,很难提高教育质量。”日本学者佐藤学先生认为:“课业研究”的中心不是研究教师怎么教课,而是通过看课堂上孩子的表现、学习方式,来改进教师的工作方法。“不是研究教的技巧,而是研究孩子怎么学的。只有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文化、学校文化、教研文化才能真正发生改变。”
让孩子们的生命状态更活跃、学习更有兴趣、发展更加健康,这应该是教育工作者美好生活的基础。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古诺特博士曾经说:“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因素。我个人采用的办法和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景的主因。”教师是美好教育生活的发动机,我们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关注生命成长,关注个性发展。万物皆源于心。心中有着幸福美好的情愫,脸上就会有灿烂的阳光并自然的照亮和温暖学生的心房,在学校,我们只有情绪饱满和内心充实,才会自然的流露出对细节的关注和乐于真诚的分享。
英国哲学家维特根斯特说:“一个人真正的生命就是他的思想,因此说,教师的尊严在于有思想,教师应该是一个有思想的人。”我们应时时有自持之心,一切从孩子的内心出发,无论身处的环境多么纷杂,多么乱心,都要保持自己纯洁的本性,这样,我们便可以在枯燥、繁琐、平淡的教学生活中觅得“暗香浮动、疏影横斜”的美好情趣。思想源于思考,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只是一味地“复制”他人的思想,在工作中要树立起强烈的问题意识,深入思考、反复思考,在思考中强化认识、揭示规律,升华理念,并以自己“特有”的思想,走进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懂得尊重事实,敢于怀疑和批判,激发启迪学生学会思考和判断,从而获得我们教师的职业尊严。
美好的教育生活需要我们“静心”。我们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一个孩子对话,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只有在宁静的教书育人过程中,我们才能品味自己和学生的相互润泽,感悟岁月年轮与自己特有的教育情怀的对话;也只有在宁静中,才能感受到生命的平凡,感受到宁静自身的非凡意义,才能用自己一个平常人的体温触摸到教育那张温暖的脸,并引领自己享受属于教育者真正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