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通知每位老师得录制一节课并上传,正好学校的录播教室整好了,一节挨着一节,有时候还得调课排队,我也来凑凑这个热闹。
有幸上了两节。因为第一节没用课件,不符合要求,今天又被安排了一节。
两节课上的都是八年级的《卖炭翁》,用的是不同的班级。
没有课件,没有准备,对于我来说,上了二十多年的语文课,专业评了四五年课,不看教材,课前稍稍理一下思路,确定一下学习目标就是了。
第一节是用《经典咏流传》这个节目导入的,通过杜甫《丽人行》中的一句“肌理细腻骨肉匀”的分析激发孩子们对古诗词的兴趣。第二节正好是孩子们上完课间操大汗淋漓,我乘势用白居易《观刈麦》中的“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导入,引出白居易这位现实主义诗人的代表作《长恨歌》、《琵笆行》、《卖炭翁》,引导孩子们吟诵《长恨歌》《琵笆行》中的名句,不同的导入,相同的效果,我看到了孩子们期待的眼神。
朗读,正音,提炼,概括,抓关键词分析人物形象,理重点句对比诗歌主旨……孩子们跟着我的思路逐层深入,渐入佳境。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孩子,什么时候独立思考,什么时候小组合作,对不同的回答不同的孩子用不同的评价,提醒孩子们大胆大声地发言,语文课围绕目标一课一得……这些经常被我提醒的课堂细节,在今天的课堂上我时刻提醒自己,原来我可是没有刻意注意过这些的。
那些年的课,今天的课,一样的课堂,不一样的呈现。
也许天生擅长表达,也许今生和课堂有缘,只有在课堂上,我才是我。时而和孩子们一起开怀大笑,时而和孩子们一起低眉沉思,可以和孩子们一起激情朗诵,可以聆听孩子们的深情表白,喜欢走到孩子们中间拍拍他们的肩头,也喜欢在讲台上侃侃而谈……主人公的悲欢离合,孩子们的澄澈双眸,加上我信手拈来的古诗词,脱口而出的排比句,那种交流,那种兴奋,那种忘我的陶醉,那种被崇拜的尊严,那种心灵的回归,那种情感的共鸣,是课堂外体验不到的愉悦和超脱。
那些年的课,今天的课,一样的课堂,一样的享受。
这些年,忙于事务,很少上课,经常听课和评课,当听到或看到有些老师课堂上的拘谨和无趣,我实在想不通如此这般。
如果有时间,我还想多给孩子们上上课,因为,我还是喜欢课堂上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