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较枯燥,却是必读之路,因其承载着后世之扬弃。而今文大多从西方引进与借鉴,从华中师范大学的《比较文学》课中可清楚的知道很多文学大家模仿、吸收、借鉴西方文学,具体的有哪些本文不介绍,有兴趣的可查阅,但这些大家的基础功底扎实,比如鲁迅、郭沫若、巴金等等,最终都在为发扬传统文化而努力。
因此,在读书之余,近日常读些古文。原来上中学时对古文的亲切感一般,现在回头看却有些悔意,为什么那时不能认真的学好古文呢?虽然如此,亡羊补牢,亦未为晚矣!
古文精炼,字简意赅;文字有韵律,诵读节奏抑扬顿挫交织,能熏陶人的内涵和气质;各种技巧巧妙结合,给人以美的享受。
前日,我曾给一位书友推荐阅读黄遵宪的《小时不识月赋并序》一文,此文是对李白诗歌活学活用的代表了,那么,我们读其他名家作品是否也可以此为参考呢?
我读钱谦益的《徐霞客传》,深为弘祖先生踏遍九州大地,矢志山川堪舆的坚韧不拔的精神与豪情所感动。但正因有钱先生的精彩文笔,或对话、或细节、或环境等不囿于古文的小说笔法,从而再现了弘祖先生的一生,以示后人。
如:毕沅编撰的《岳飞》(在《续资治通鉴》宋纪124卷),很短的一篇三百来字的文章,而一位胸怀大义、能征善战、谦恭好士的民族英雄跃然纸上。此文不仅是在文字功底和组织上,我认为其对军中将领尤为重要,应深记之。
可这时,我突然想到现在的网络小说,动则几万、几十万、几百万字,无论是作者和读者都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和时间,难道,做为部分作者仅仅是为了用文字来赚钱吗?做为有的读者仅仅是为了打发“多余”的时间吗?
一篇文字组合的创作,其可读性、趣味性当然少不了,但其实际的意义在哪里呢?每个年龄段都有各自对文学作品的不同需求,做为写作者根据这种不同需求用文字创作出对自己、对社会都有益的作品就是最大的成就,说不定也将载入史册喽。
个人的一点小感,暂记录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