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时高三,我对于自己将要去什么学校其实没有太清楚的规划,只是觉得一定要去北京,有一种脑子被门夹了的执念,还和妈妈心心念念地说,如果去不了北京,我的灵魂就无处安放。这大概就是认定了一个应许之地的感觉吧。其实对我来说,广州也很好,因为知道有很多朋友会留在本省上大学,但我是个太讨厌父母管束的人,总觉得跑的远远的才能够真正拥有自己的生活,塑造和选择自己人生的道路。北京刚好达到了我心中“远方”的这个概念所要求的一切,离家万里,却不乏很多很好的学校和各种各样的发展机会,我就像千千万万的“北漂”一样以类似的理由选择了她。北京地铁在早晚高峰的时候拥挤得恐怖,雾霾问题这两年也真的是很严重,气候干燥得和南方的潮湿程度基本在一个水平线上,但她终归不是一个会让人失望的城市。一个人可能在北京会经历很多次暂时性的失落,但绝不会陷入失望的泥沼。北京欢迎强大的人和想要变强大的人。而我所希冀的,正是成为一个强大到无论处于何时何地,都能够自适的人。我想,如果你和我抱有类似的想法,这里,也一定会成为你的福地。
2010年的冬天,我踏雪来到人大参加了自主招生考试,并很幸运地考过了,于是获得了30分的加分。高考于我来说,考的不算太好,也不算太差,刚好650分(文科)。当年人大文科的线是655分,我因为有了自主招生的加分,理所当然地填了人大作为第一志愿。学术氛围、就业、出国、保研都不是我选择的重点,我当时只有一个很诚实也很幼稚的想法,我想在一个城市中心的位置读书和生活四年,我不想过的太累或者太无聊,我想过得既充实又悠闲。更加幸运的是,我在作出选择时的预测和实际非常接近,或者说,我实际上就是按照我预想的生活方式活着的。
我觉得选择了我现在的学校、学院和专业,真正让我学到有用的知识可能并不如蓝翔技术学院,但所形成的世界观却能够让我说这是不会让人后悔的选择。对于与自己不同的人的态度,是我改变最大的地方。从前我不乐意和三观不一样的人相处,究其根本原因是不能够理解对方的处境、想法和行为。后来,逐渐从不喜欢和不理解的幼稚态度过渡到尊重的态度。我开始慢慢理解中国博大土地上不同的人为什么会呈现出现在的生活状态和三观,能够在和从前认为是奇葩的人相处的时候理解别人、尊重别人。如果说从前我的价值观是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那后来也就变成了和尘同光,外圆内方吧。再到现在,虽然我自身的行事方式和三观并没有和当初发生什么改变,我对于不一样的人的态度却和初始大相径庭,已经从不理解到尊重再到多元化。记得学习尊重和多元化之间的区别还是在一节自由主义政治基础的选修课上,所谓尊重,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是我自己所持有的观点和对方不同,而且我认为自己的观点尤其自身的优越性,但反观多元化,则是一种平等的理念,我的观点和你的观点不同,但是观点和观点之间并没有优劣之分,因为它们各自有形成的土壤和原因。我现在反而觉得如果人只能够和自己相似的人相处,那是一种限制;有机会和与自己不同的人相处,了解他们的现在和过去,了解他们成为他们本身所经历的境遇,那是扩大自己界限的事情。认同自己原来并不认同的人,承认与自己不同的价值观和自己所持价值观具有相同的价值和效用,这是一件非常需要勇气和胆识的事情。能够尝试去做这样一件事,我觉得是我大学阶段最大的收获,也得益于北京的高校本身所具有的多元性。中国人与外国人之间的三观不同,是我们本身有所预设的,所以往往能够尝试理解外国人和保持多元化的态度。但是,中国人与中国人(同学与同学)之间不一样的价值观,因为偏离了我们原来的预设,往往更难被接受,更不用说悦纳了。让我欣喜的是,在悦纳别人的同时,并不会模糊自己与他人的界限,反而能够更加清醒地认识自己以及更加坚定地走自己选择的路。
我倾慕上善若水的境界,那不是占据道德制高点俯视,而是躺在山谷里仰望这个世界,因为只有在山谷里,才能既看到星空,也看到泥泞。我想我的大学生涯就要人走茶凉了,但我的大学之道约莫才将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