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么如此幸运,送女儿学画画,在车里等待近一个小时后,遇见了一件事,给内心带来的感触很大。
不自觉地联想到自己与女儿之间的相处,顿觉冷汗直流,可又觉得如此幸运。
事情是这样的~
照片里车的主人将自己的女儿从车里抱出,然后夫妻双双疾步离开,把一脸傲娇的小朋友留在了原地。
我很好奇,他们之前发生了什么事情?按兵不动,安静地继续待在车里观察。
独自站在车旁边的小朋友约等了两分钟,见爸爸妈妈没有返回,真的留自己一个人了,便开始张嘴哭了起来。又一分钟后,见“敌方”没有反应,便加大了音量,此时眼泪也真的滚落了下来。
十分钟过去,估计是扛不住害怕了,真的带着伤心情绪嚎啕大哭了,边哭边小碎步走向爸爸妈妈身影消失的方向。
在小朋友快消失在后视镜的视线的时候,我下车打算跟上去,一个想保证小朋友安全,另一个很想跟她父母交流一下。
走到拐角,发现她的爸爸正躲在一根柱子后面,看着哭泣的小美女。爸爸看到我,微笑着朝我挥了下手,表示不用理会的意思吧。于是,我退了一步,还是站在小女孩的身后,她看不见的角度。
这时,一位头发花白的老阿姨,拉着跟哭泣小女孩差不多岁数的女孩子走了过来,开口就说,不乖哦,好了不要哭了,再哭警察叔叔要来抓了。
小女孩爸爸估计是见人多起来了,不好意思再藏下去了,带着一如往常神秘的微笑走了过来。女孩看到爸爸,哭声更大了,一听就能感觉到无限的委屈在蔓延。
老阿姨说,小姑娘有点犟啊,我们去拉她,还要动手打人的。四岁,还是五岁?
她爸爸还是微笑:嗯,很凶的,一点都不听话。叫名(虚岁)五岁了。
父女俩僵持了约两分钟吧,我实在忍不住,说,您还是抱抱她吧,天气这么热,尽管五岁了,那也还小呢…
这时,小女孩也很聪明地朝爸爸张开双臂,止不住地哽咽着:爸爸,抱抱;爸爸,抱抱……
爸爸却指着她说,忍住不哭了再抱!
我忍不住了!说,抱吧,抱了一定不哭了!
孩子双手张大,两只小脚焦急地在地上蹬着,嘴里哭着:爸爸,抱抱~
爸爸弯腰,抱起孩子,她马上头靠在爸爸肩上,双臂紧紧圈住爸爸脖子,一副乖巧可人的模样,无声抽泣着。
我走近一些,摸摸孩子的背,轻抚孩子的头,说,宝贝不怕了,没事了,爸爸妈妈一直都很爱你的,只是你有什么事或许有什么要求,以后好好地和爸爸妈妈说,用嘴巴慢慢地说,好不好?
说话间,孩子还是在抽泣,沉浸在她的世界里,一声不吭。而女孩儿爸爸始终保持着那样的微笑,也许他记住了,也许他暂时明白了,也许……
回家的路上,反思自己与女儿的相处,在自己能量低的状态时,肯定也会如这位小女孩的父母亲一样,用自己的“聪明”的大脑去粗鲁地评判孩子,去绑架孩子的思维,去劫持孩子的行为……
细思恐极。
我们常常会把大道理挂在嘴边,说什么“慢养孩子,静待花开”,说什么“要用爱去浇灌孩子的成长”,可是转眼间就会败给“消极情绪”,任由ta去伤害孩子。
当我们口中说着“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的时候,是否真的坚信眼前的一切发生是上帝爷爷为我们做的最好的安排?是否还是会用我们“强大聪明的大脑”去猜测,去判夺,去横加改变?
写到这里,突然发现自己,想表达的初衷已经不同了。原来的题目是“沟通”,现在感觉不是了,我想说的应该是“爱”!
回想童年,是否也曾这般被父母对待过?
那时小小的你,是否如你期盼自己的孩子能明白自己的想法一样,明白父母言行后的“爱意”?
有多少现在的焦虑不安是带着幼时未被满足的“任性”的?
让我们试着怀“寻找爱”的一颗心,去生活,去与家人相处,去陪伴孩子长大,去成为真正的那个无比美好、无限接近本真的那个就是“爱”的自己,看看是否会不一样,会有更多希望。
再回到故事里的小女孩儿身上…
听爸爸与旁边老阿姨的对话,似乎孩子有很多的消极标签:脾气倔强,会动手打人,不听话,很不乖……
我想问一句,孩子才虚五岁,真的就如她爸爸所说的那样糟糕,非吓唬教训而不可救了吗?那是爸爸的“认为”,还是孩子果真已至此?
武立舅舅教导我们,“我是一切的问题,我也是一切问题的答案。”“我到了,一切就都到了。”
如果,爸爸、妈妈是“爱”,应该会用很柔和的方式,与孩子沟通吧;
如果,爸爸、妈妈对孩子的“爱”很饱满,应该会感知到孩子内心的需求,会考虑一下满足她吧;
如果,爸爸、妈妈内心因“爱”圆满,应该会轻松、轻快、轻巧,认为他们的孩子就是最好的,就没有那么多的消极标签,没有那么多让孩子不理解的“严厉”了吧;
如果,爸爸、妈妈时刻谨记“爱”的标准,应该会给孩子很放松,很舒适,很幸福,很幸运的成长环境,应该会给予孩子很高的能量滋养吧。
反思自己,做得也不好,能量积累得不够,给予孩子的滋养不足。空空说了那么多的大道理,却奈何身也空空,心也空空……
愿在往后的日子里,以“爱”为名,用心去体验与分享,将空空填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