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向:从概念到落地
延续这两年的风向,云计算、大数据、DevOps、容器等依然是比较热闹的话题。
鉴于这些关键词已经比较普及,大家聊的内容开始更多地聚焦在落地应用上。比如关于OpenStack,有人从网络架构角度聊,也有人从数据中心、对象存储、可视化等方面聊。借用李明宇的一句话:“OpenStack是一个生态”,很多公司已经在利用其庞大生态的细分技术来创业了。
从行业分布来看,除了“传统的”几家巨头互联网公司,GOPS大会已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面孔,可能是上海金融中心的背景,银行、保险公司、银联等金融属性的企业参会的很多,此外中移动、石油系、旅游、快递业也很活跃,还办了中小企业专场。
最后,无论是现场交流环节的观众提问,还是我自己的体会,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最难的可能还是选型困境:技术方案不是太少,而是选择太多了。以分布式服务为例,有人推崇Zookeeper,有人选择etcd。前者有JAVA派的支持,后者也不乏Go粉的拥趸,或者有的时候就是拍脑袋决策呢?反正各有各的说法,根本也没个标准。希望以后哪位大牛可以来分享下《技术选型指南》。
特色:Google SRE 分享
本人最感兴趣的是来自Google SRE的分享。
《Google SRE》一书的作者Chris Jones,主要是介绍了一些方法论方面的东西。看气质不像工程师,倒很有几分大学教授的味道。看过《Google SRE》几位作者的简历,除了工程师这个副业,还在斯坦福搞过什么经济学、国际关系、药学博士、文学、诗歌……,Jones则持有Computer Engineering,Economics,Technology Policy三个学位,长期在工程一线,还有professional engineer认证。这哥们还算是它们中间最接近工程师的啦。
Minghua Ye:印象比较深的是推荐了一堆开源库,command-line flags、google protocol buffer、Logging、Googletest…….也许这就是Google人的套路,每当谈到一个什么问题,要么是XXX发表了论文《XXXX》里有说明,要么就是我们发明了XXX技术/工具作为解决方案,开源代码的地址是:XXXX。
孙宇聪:他是《Google SRE》的 中文版译者,前Google SRE。最大的特点就是自带笑点,看得出活得很欢乐、发自内心的。活动现场很多国内企业的CTO、总监 可是极度缺乏这种欢乐。结合zookeeper,讨论了分布式系统的“太祖长拳”——共识系统的一些故事。
终极命题:人才
大多数人可能并没有注意到,本次活动还有一个主题:人才。
在热闹的开幕会场上,宣布了三件事:
1.“不出所料”,萧帮主终于从原企业离职,全职搞社区创业去了。
2.社区和复旦大学合作,推出了联合培养软件工程硕士的项目。
3.社区和EXIN合作,试水DevOps Master认证培训。
特别是后两件事,我其实不太乐观:干好很难,干砸很容易 。
从业人才培养难题、在职人员的进修困境,早已有之,连BAT这样的巨头都时常流露出人才难求的尴尬境地。很多有识之士都曾经大声疾呼,但是商业和社区的冲突,能力和学历的争论,再加上当局和教育市场的避重就轻,这方面一直也没走出什么新路。归根到底,这需要产业结构、人才评价体制的根本提升。
不管怎么样,有些事总是需要有人去摸索吧,祝福。
关于工程师人才的微观定义,腾讯提了个自己的标准,供参考:
业务和架构能力
问题诊断能力
开源组件的改造能力
工具开发能力
运营平台构建能力
数据分析和决策能力
……
但是,个人觉得他们这个标准过于功利,还少那么一丢丢。
比如说,第一天Chris Jones演讲的时候,我内心深处是非常郁闷的。
当时Jones说一句,孙宇聪在一旁翻译一句。这场面像极了总理新闻发布会,演讲人和翻译一句一顿,看着都蛋疼。说实话,很难有多少交流传播价值。
可是,话说回来了,你要不翻译,至少80%以上的人还真就听不明白,公开活动毕竟要照顾大多数。托教育部的福,现在全国人民的学历线可谓蒸蒸日上,跟通货一样膨胀。但是从业人员的语言水平,能达到并保持一定水准的,还真没几个。
反省自己,阅读资料的时候,不也经常放着官方文档不读,非要去找些东拼西凑的二手货吗?过去买的参考书,原著比例是多少?也算写过几片技术文章吧,被Google索引的有多少? 能有多少东西是可以和国际同行交流的?
跨语言能力绝对是弯道超车的必备利器!以后专门写一篇探讨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