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万箭穿心》随笔
因这次疫情中武汉作家方方充分表现出了一个文化人的良心骨气与气节,偶然之中知道了她的一部小说拍成了电影《万箭穿心》,于是就找来看了看。随笔散记如下,不成条理。
先说剧中女主李宝莉的人物形象。
一般论者都界定其为坚强的女性,面对突来的变故勇敢挑起家庭的重担,用一根扁担撑起了丈夫死后的整个家,把儿子抚养长大。对此大路边的定论且不评说,下面梳理一下影片中李宝莉形象塑造过程。
影片一开始就突出她的泼辣,大呼小叫,对金钱斤斤计较的市侩相,对搬家工人的苛刻无情,对丈夫的蔑视呵斥,表现得淋漓尽致。估计在平时一向如此,以至于当丈夫被搬家工人当面表示同情的时候深深被触动了,当天晚上就提出了离婚。而面对这些李宝莉并没有当回事,虽态度缓和但是并没有意识到问题所在。后来在其与闺蜜的对话中我们得知,她一直看不起丈夫的乡下人出身,一直有着优越感,哪怕丈夫已经是厂办主任而且分到了房子她依然保持着这种优越感,以至于丈夫把乡下的婆婆接来的时候她表现出了极大的厌恶甚至是憎恨。后来发现了丈夫的出轨一气之下打电话报警谎称二人是卖淫嫖娼,二人当场被抓,全厂皆知,丈夫因而被一撸到底变为车间工人,而表面上李宝莉选择了原谅但言谈话语之间还是充满了讥刺。这些埋下了导致丈夫后来自杀的种子,影片用补叙的手法交代丈夫自杀最根本的原因是知道了自己被抓是李宝莉报的警,所以在遗书中一个字都没提到她。这个算人物塑造的一个阶段吧。
丈夫死后表现出了极大的韧性,辞去了卖袜子轻松的工作而干起了“扁担”(应该和川渝一带的棒棒相同),担起了家庭重担。似乎和前面相比似乎是个反转,这部分一下子略过了十年,重点表现十年后儿子面临高考的时节。突出了对儿子未来的期盼、以儿子第一名为傲的自豪,也有迟来的对儿子的关心。只是这部分中有两个点让人困惑。一是重逢了可能是之前一直关照她的收市场保护费的混混头(混混头蹲了十年大牢出来),一次在混混头车上被强行发生关系,她象征性的做了反抗后却反手抱住了他。事后风平浪静甚至是觉得关系更近了一些,以至于出现了第二个更让人不太好理解的点。为了不影响儿子高考前的状态,她竟然去和混混头一起住了,而且片中还细致的刻画了她伺候混混头时的温柔与体贴。不幸的是,这一场面被赶来的儿子尽收眼底。儿子当场和混混头起了冲突,片中神奇的一点是高考前一天的晚上对儿子的这种极大的刺激却丝毫没影响高考的发挥,儿子考了个状元。
儿子高考结束后毅然决然地提出和她断绝母子关系,李宝莉陷入了极大的愤怒与痛苦之中。当听到儿子讲出真正原委之后,经过一番痛苦的思考,她决定顺从儿子,把房子给儿子自己搬出这个家。这也几乎是影片的最后了,又一神奇的点出现了,刚出门就碰上了开着那辆曾经记载着他们发生关系的破车的混混头,于是就上了他的车,而这一切又被儿子看在眼中。影片到此结束。对李宝莉人物形象的正面塑造到此结束,这些到底是第二个阶段还是有第三个阶段,分不太清楚。
下面再谈谈对其形象的侧面表现。
一是她儿子,儿子小时候对她就很反感,和爸爸亲,对于她对爸爸整天吆五喝六表现得敢怒不敢言。影片中儿子一直在她身边,既没有后妈的诋毁,又没有奶奶的造谣,一个几岁的孩子为什么会对亲妈如此呢?从这一点看,李宝莉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爸爸死后,儿子对她更冷漠。因为在幼小的心灵中他觉得爸爸是被妈妈逼死的,所以在爸爸的葬礼上对李宝莉哭喊着还我爸爸!而长大后的儿子通过自己的调查印证了爸爸是得知了因李宝莉报警而被抓进而导致了自己下岗万念俱灰才跳江自杀的,此时可想而知在儿子心中李宝莉是个什么样的人?当然圣母婊可能会说,孩子应该原谅自己的妈妈。可是正如片中儿子所说,在爸爸跳江前写遗书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情啊,他得多痛苦啊?儿子十年以来对爸爸的思念对母亲的愤恨能那么轻易消失吗?
二是她的闺蜜,闺蜜曾经很明确的告诉她丈夫是被她逼的,放着好好的日子她不知道好好经营,更不懂得对丈夫关爱。虽然闺蜜把她丈夫的死归结到风水上有点奇葩,也就是电影名字的来历。据说她的房子楼下是通往四面八方的路,被称之为万箭穿心。
三是那个混混头,混混头对她从来没有丝毫尊重。第一次在车上是强行的,而她当听到混混头喝醉酒掉沟里的时候马上跑过去看望并且住到了一起。当儿子看到她衣衫不整地和混混头很亲密的时候表现出了极大的鄙夷时,混混头称她儿子为小杂种,后来还动手打她的儿子。她为了不影响高考情急之下救儿子用酒瓶砸破了混混头的头,事后她去给混混头赔药费的时候,混混头说反正你也陪我睡过了,就抵了。那么在这个混混头的眼里和心里,李宝莉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更为神来之笔的是,最后李宝莉上了混混头的车而且还下来帮他推车,很显然是找到了归宿,难道是所谓的真爱?而这一切又都被儿子看在了眼中,试问,儿子心中会怎么想?会觉得她是个什么样的人?当年丈夫是厂办主任她看不起,整天呵斥,哪怕在搬家工人面前也不给丈夫一点尊严,这个混混头到底有多大的魔力能让她这么服服帖帖甘受侮辱?
综上所述,正侧两个方面看,李宝莉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形象?坚强不屈的女性?“是一个典型的武汉女人,也是典型的中国女人,敢作敢为、敢于付出、犀利又善良”(抄自网上)?
再说说李宝莉的悲剧。文论说,人物悲剧有性格悲剧和命运悲剧,或曰由社会造成的。那李宝莉的悲剧属于哪一种呢?她的命运什么造成的?如果不是她的性格会造成和丈夫感情的隔阂吗?会发生后来的变故吗?会改变她的命运吗?社会对她的性格和命运起到决定性作用了吗?简单的说,这一切不都是因为她个人的性格引起的吗?至于片中所一再出现的风水万箭穿心说,不值一提。
另外,这部电影到底想表现什么呢?或曰是什么主题?可能小说原著比电影表现的更深刻更广博,这里我们只谈电影吧。能不能把主题低到尘埃里?通过李宝莉的命运引导人们思考,到底该怎样经营家庭?特别是对女性来说,该如何在婚姻家庭中把握自己的命运?能不能实实在在的关注现实中的人生?而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一味升华为一些高大上的理念性的东西——塑造了坚强不屈的女性形象!
最后说一点题外话。如果说要宣扬李宝莉丈夫死后的吃苦耐劳坚强不屈,那么,请不要忘了,这一切本不该发生。本来不要那么的艰苦,生活本来是向好的,丈夫做了厂办主任,刚刚搬了新房子。自己不珍惜这一切,不知道好好经营,而亲手毁掉了这一切,然后再表现出吃苦耐劳坚强不屈,这样,意义何在?值得宣扬?突然想到了方方当今所在的地方。
202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