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日之前我不知道李斯达,在昨日之后我记住了李斯达,这个沉默孤僻的杀人凶手!
查阅李斯达资料的时候,我的心情是沉重的,因为这是一件血案。因为这个人的冷漠、自私,残忍,一个无辜的女孩就此香消玉殒,人生永远定格在了她那花一样的年龄里。她,本不应该来承担这一切,她,本应该有更好的未来。如果不是因为他,她也许已经在影视剧里崭露头角,如果不是因为他,她也许已经拿着自己挣来的第一笔片酬给父母买了新的衣服。
可是,命运却是那么的残忍,她毫无防备的付了一场死亡之约。在与魔鬼的周旋中,我想她是奋力反抗过的。很难想象,她那么一个柔弱的女子,身陷魔窟后,是怎样跟恶魔争斗的。她打通过报警电话,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声音是她临死前的最后挣扎,“需要紧急抢救,我已经出血了,我是B型血。”看到这句话我的心被一种莫名的伤痛堵的满满的。我甚至想,如果在明显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她不反抗,她从了他,她不激怒他,他身体里的那条毒虫不爬出来,她是否有机会活下来。那样,尽管肉体被蹂躏了,至少她还活着!
只是我的这种痴想,被李斯达冰冷的声音打破了,“对不起,死了”,他抬起头,如此轻描淡写的告诉民警。
这个被人一贯认为“特立独行”、“神神叨叨”、“怪异”的男生,提起杀害同学时显得很淡定,看不到丝毫悔意。他说:““她就是一个无辜的牺牲者,算她这种倒霉了。”这是魔鬼的声音。这个魔鬼,经鉴定,是个行为健全的人,没有出现任何精神问题。“沉默寡言、暴力倾向、张狂、怪异……”这是熟悉李斯达的人们给他贴上的标签,他的另一个标签却是自己亲手贴上的:嗜血的魔鬼。
“他最大的问题,可能在于把生活当成了戏剧。”李斯达的同学这样评价他。他的手本应该握笔,用文字来诠释美好的人生,但他却用这双平时弹钢琴、握笔的手,拿起来了屠刀,割向了同学的脖颈。
“我喜欢不要那么多感情的作品,最好是无尽的杀戮”,在李斯达人人网的个人状态中,杀戮、死人、暗杀等词充斥着整个空间。从他的这些日常可以看出,这是个有着严重心理疾病的人,他阴暗的内心里,充斥着仇恨、杀戮和愤世。而他的这种偏激言辞,却没有引起家长跟学校的重视。
这让我想起了马加爵,那个因琐事跟同学发生口角,进而残忍杀害四位同学的杀人狂魔。这又让我想起了药家鑫,那个撞人后不知道施救,反而连捅别人数刀的冷血杀人犯。还有,四川的曾世杰…..以及网上百度可查的一系列校园暴力事件!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原本纯洁的校园渗入了不和谐的音符,暴力的种子在花儿般的笑靥后生根发芽,恣意生长。
网曝,安徽黄山一中学曝出3名男生给女生下“春药”,之后又被威胁如果找老师或报警就用“砒霜”毒死她的校园暴力事件。小到殴打,大到杀人,我们不禁会问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件?
小小孩子,为何戾气那么重?是家庭之过,还是教育之错?在这个高分就是王的教育机制下,我们的家长和教育者们是不是该反思了?《小别离》里方朵朵向她的父母吼:“你们的眼里除了分数,就是分数。”的确,除了分数,你们关心过孩子的心理吗?知道孩子的想法吗?
每个孩子都是上帝派来人间的天使,但是他们的善良需要引导。家长、学校是他们最先接触的两个群体。然而,现代教育制度下,多把语数外、数理化这些学科放在首位,德智体则不怎么被重视。甚至在一些学校,思想道德课根本就不开。平时老师也对学生的疏导不够。当大家的眼睛齐刷刷的一致盯在分数上的时候,孩子的其他需求谁来关心?
缺少心理关怀,不能跟孩子有效沟通,是大多数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遇到的最普遍的现象。也就是这样的普遍现像长期没有被重视,从而错过了最佳的引导期,让有的孩子在一些认知上朝着错误的方向一路发展,最终膨胀,戾气暗生。
又有一些家长过于溺爱孩子,导致孩子心理素质过于脆弱,受不了半点挫折,稍有不顺,便把原因归结给他人跟社会。受点打击,要么自伤,要么伤人的事件也层出不穷。很多人就像临沂电信诈骗案至死的徐玉玉一样,成绩固然优秀,但心理素质过于脆弱。我想问,这些孩子都怎么了?是不是过度保护下的他们,除了外观上长成了个大孩子,心理却还停留在婴儿期。
未来的世界是孩子的,我们在浇灌花朵的时候,应该给他们创造一个更健康良性的环境,让他们既能吃到文化大餐,也能吃到道德的副食,让孩子全方位的汲取营养,成为一个德智体健全的人。不要让他们成下一个李斯达,更要让李斯达们滚出地球,不要让他们有机会来祸害我们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