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贾母叫鹦哥伏侍黛玉,说:“你以后就叫紫鹃吧。”书中没说谁改的名,我觉得还是黛玉改的才合理,但也不是马上就改。后来贾母要姐妹们不用上学了,片刻迎探惜三姐妹推门而入,见到鹦哥就叫紫鹃,她们刚进来是怎么知道鹦哥改名了的?
2 宝黛初会,宝玉摔玉,贾母哭道:“你生气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电视剧中说完这句话之后又让贾母加了一句“这是你的命根子。”我觉得强调这一句反而显得累赘,有不如无。
3 元春省亲,贾府主奴分批来拜,元春还没说“免”,她旁边的女官倒擅自决定抢先说“免”,似乎有点不太合理。
4 宝玉探钗,宝钗看他的玉,读道:“莫失莫忘”,翻过另一面看了看又读道:“仙寿恒昌”。我们从书中画的图可以看出,通灵玉正面是这八个字,背面却是“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那么剧中宝钗这样读,好像是正面写了“莫失莫忘”,背面写了“仙寿恒昌”似的,这不符合书中对通灵玉的描述。
5 宝玉跟黛玉讲耗子精那个故事时表现的很娘,让我觉得很肉麻,可能有人觉得可爱吧,我觉得不好。
6 黛玉听曲文“姹紫嫣红开遍”,这时放了周围的花海,可都是白花,我觉得应当是红花才能表现“姹紫嫣红”。
7 黛玉葬花毕,看到宝玉恼道:“啐!原来是你这个狠心短命的……”可电视剧中这里说的却是:“呸!原来是你这个狠心短命的……”虽然“啐”和“呸”是同义词,但它们还是有点细微的区别:“啐”优雅,口气较轻,一般适合贵族小姐的口吻;“呸”粗鲁,口气较重,一般出自下人小厮之口。所以这里一字之差,看似无伤大雅,实则与原著相比差之甚远。
8 宝玉挨打那段,人家明明屁股都打开花了,抬回去的时候都得小心翼翼地搬,为什么等到宝姐姐去看他的时候就能稳稳地躺着了?
9 王太医为宝玉看病后说“不妨”,贾母说如果好了带宝玉去磕头如果不好就去拆太医院的大门,王太医惶恐没听清后面的话也连说“不敢”,引起了大家的哄笑。这里贾母应当两句连说让王太医不易分辨才对,可剧中贾母说了“磕头”之后却停顿下来,王太医说了“不敢”才接着说拆太医院的话,王太医认真听完之后又作揖说“不敢”,这样就不太合理了。
10 刘姥姥醉卧怡红院,袭人拉起她后说“这是宝二爷的屋子”,刘姥姥惊谔吐舌,我觉得这吐舌的“萌照”还是弃之为宜。
11 宝玉午休,宝钗看袭人为宝玉做的肚兜实在鲜亮可爱,不觉坐在床上绣了起来。宝玉梦中嚷道:“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说什么金玉良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宝钗不禁呆了。电视剧中宝玉嚷的却是:“和尚道士的话有什么信不得的?……”这样语义就完全相反了。
12 宝玉生日收到了妙玉的拜贴,因不知怎么回贴在路上偶遇邢岫烟而问之。邢岫烟对宝玉说妙玉只认为两句诗好:“纵使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书中没有再说什么,电视剧可能是怕观众听不懂,让宝玉做了一番解释,大意是说每个人都得吃一个馒头归天,谁也别嫌这个没滋味什么的。这就闹笑话了,因为这里的“土馒头”其实就是“坟头”,因为坟头的样子看起来像一个“馒头”,是指人生不过百年,终须一死的意思,而不是说要去“吃馒头”。
13 书中删了不少精彩桥段,比如“顽童闹学堂”,梦游太虚境等,可宝玉生日,群芳开夜宴一节,宝钗命芳官唱曲,芳官细细唱了“八仙”中的一段,就是“洞宾呵……”那段,“散漫无稽,不见得好处”。群芳坐听都不耐烦了,还要她一直唱完,还配上字幕。其实这段唱曲意义不大,完全可以省略。
14 贾母带刘姥姥游大观园,从探春屋里走出来说别招人家弃嫌,探春说求着老太太来还不能呢。贾道,我这三丫头倒好,只有两个玉儿可恶,回头偏到他们屋里闹去。电视剧中说的却是,我这三个丫头倒好……变成赞迎探惜三姐妹了。其实这里是单赞探春。
15 赵姨娘打芳官后,被众官群殴,书中说的是探春叹道:“这算个啥事?也值得姨娘这样……”可剧中却是探春走来喝止,疾言厉色地痛斥了赵姨娘。这有点像是凤姐的作风,不符合探春庄重的小姐身份,应当是伤心无奈又鄙薄轻叹的样子才好。
16 抄检大观园时,书中写晴雯将她的箱子兜底提起,“豁啷”一声倒在地上。可电视剧中却是倒在桌上,里面只有几件衣服,这样就没有“豁啷”之音了。应当放几个金属的,放大半箱子,晴雯应当怒冲冲跑过来兜底提起箱子倒在地上,才能显出她此时的气势。
17 八十回后很多地方其实还是在前八十回里找素材,或者做一些复制工作。比如将探春说给宝玉做鞋那一节移到了最后,写薛蟠又打死了个人等等。
18 妙玉的结局提都没提,人家毕竟是十二钗正册中人,这样有点说不过去。还有李纨的结局也没提,贾兰还要“威赫赫爵禄高登”呢,都没提。
19 凤姐在狱中病死,狱卒席卷而出,在雪地里拖行,不符合她的判词“哭向金陵事更哀”一句。这里配曲用“机关算尽太聪明”那一首当然没错,可配乐听起来却有种兴灾乐祸的感觉。其实凤姐也是薄命女儿,也是值得同情的,在人家死时配这种轻快讥诮的歌声实在不妥。
20 湘云沦为船妓的结局也不知编剧是怎么想起来的,脂批似乎没有这样透露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