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参考自《隐藏的论语》。
解读是个人暂时的浅见。
第十三篇主要都是在讲“政”,所以应该就是来继续探讨如何管理的问题。前半部分主要在讲领导人,后面主要在讲选拔人才的样子,因为管理不只是看领导者,也很看重辅助的人才。
从政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而这一篇的主题又都在讲这个。那开篇的几章就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从政思路。
13.1
【原文】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译文】
子路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凡事带个好头,教导百姓勤劳努力。”子路问还有没有要注意的。孔子说:“不要心生懈怠。”
【解读】
第一章就是说作为领导者要先去以身作则,并且认真工作,不能有所懈怠。
13.2
【原文】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译文】
仲弓做了季氏的家臣,问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先定岗定责,使人各司其责,宽赦他们的小过错,选拔优秀的人才。”仲弓又问:“怎样知道他们是优秀的人才而选拔他们呢?”孔子说:“选拔你所知道的,至于你不知道的优秀人才,别人难道还会埋没他们吗?”
【解读】
然后管理除了领导人之外,制度、贤才也是非常的重要。
13.3
【原文】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译文】
子路说:“如果卫国国君要您去执政,您会首先做什么?”孔子说:“一定要先正名份。”子路说:“有这样重要吗?老师真迂腐啊!名能怎么正?”孔子说:“仲由,你太粗野了。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保留意见。名份不正,政策下达就不顺畅,政策下达不顺畅,就难以落实执行。不能落实执行,礼乐就不能建立。礼乐不能建立,刑罚就不能中肯。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正当的名份,才能对外传达政令,这样的政令才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解读】
有合适的领导人和贤才,接下来就是要名正,也就是所有民众都认可管理团队。这样才能够名正言顺,政令畅通。
13.4
【原文】
樊迟请学稼(jià),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pǔ),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译文】
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樊迟又请教如何种菜。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樊迟退出以后,孔子说:“樊迟真是小人。执政者只要重视礼,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执政者只要重视义,老百姓就不敢不服从;执政者只要重视信,老百姓就不敢不用真心真意来对待你。要是做到这样,四面八方的老百姓都会举家来归附,哪里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呢?”
【解读】
这里主要在讲的就是能做的事情有大有小,君子可以去做个更大更有意义的事情。比如你做好一个领导者,那四方的民众都能够生活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