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蒙古赤峰,到西藏布达拉宫,再到珠穆朗玛峰大本营,历时4年,跨越5000多公里的行程和每天15小时的拍摄,导演佟晟嘉记录了一个小人物在平凡生活中突破自己的过程。这部名叫《大三儿》的纪录片8月20日正式在全国艺术电影联盟上映。
《大三儿》海报
“大三儿”本名叶三,和导演佟晟嘉是发小。在家排行老三,由于头很大,因此得名“大三儿”。大三儿的身高只有1.1米,从这个角度来说,他是个“残疾人”。两个哥哥也因为车祸早早过世了,剩下大三儿和他的父亲相依为命。
即便命运如此待他,他依然每天乐观地生活着。大三儿在一个工厂做清洁工,每天重复地做着同一件事儿:打扫楼道。在他近10年的生活里,除了季节的变化,他的生活从始至终就像一条直线,毫无波澜。但大三儿心里一直有个梦:去西藏,看看布达拉宫,看看珠穆朗玛峰。大三儿的好朋友阿皮和导演佟晟嘉怕他身体受不了,一直劝他放弃,但大三儿决心突破自己平淡的生活,来点儿不一样的感觉,于是在他的坚持下终于说服朋友踏上了去往西藏的路。
“大三儿”
而佟晟嘉拿出自己工作多年的积蓄记录这段旅程,把这部作品作为送给好朋友的礼物。希望大三儿是面镜子,大家在看到大三儿的时候能看到自己,看到自己在琐碎生活中的努力,在琐碎生活中的寻找突破的过程。
拍一部“没人要看”的纪录片做礼物
佟晟嘉并不算科班出身,少年时他想学音乐,家里人知道他下半辈子要去弹吉他都觉得他疯了。他从家里搬出来,去报考天津音乐学院,怀揣的2000块钱是大三儿帮他四处拼凑的。佟晟嘉回忆起那段时光都会特别感激大三儿,那个给他温暖的大三儿。
“我做音乐的时候,就梦想成为大师, 后来我明白一个事儿,这些大师对我们的意义不是说让我们成为他,而是让我们好好的成为自己。”因此,转行后的佟晟嘉从不纠结自己的未来应该怎样,成为自己就好了。机缘巧合之下,佟晟嘉走上了做纪录片的道路。
作为朋友,大三儿总是很担心佟晟嘉,怕他“饿死”,佟晟嘉做了十几年的纪录片,大三儿却问他到底干什么的,从事的行业是什么,如果这个行业消失了怎么办。佟晟嘉没法解释,于是就说,“我送你一个纪录片吧,咱一块玩一次就知道了。”
小时候住得近,总在一块的玩伴们,随着年岁的增长,都有了各自的事情,彼此之间的交流渐少,也就“被动式”的抛弃这段关系。这样的情况下,佟晟嘉想着,“我没办法回到过去,再跟他在一个圈子里玩儿,但是我可以选择把他拉进我现在的圈子,这样大家就又能在一块了。”
“大三儿”和佟晟嘉
佟晟嘉是被大三儿的乐观精神感染多年的人,也想要分享他们的故事给更多的人看。
在非虚构影像公司工作的时候,佟晟嘉给当时自己所在的公司领导递交选题,但得到的都是否定的答案,公司觉得这样的片子没人要看,不是名人,也不赚钱,佟晟嘉也理解,但他心里总记挂着。佟晟嘉离职后组建了自己的工作室,拍摄《大三儿》才提上了日程,“正好有时间了,自己也有些积蓄,就前期的部分我就自己拿了大概二十几万出来,就开始干这个事了。”
平凡人都值得被表扬
从拍摄到送审大概花了四年多时间,拍摄的素材将近500小时。佟晟嘉当初和大三儿说要拍他的时候,他并不抗拒。当然,他还是会有不适的阶段,他总是好奇为什么摄影师一天要拍十个小时,也不和他说话,就在那跟着他。但后来渐渐也习惯了,大三儿习惯了大家一块玩的这种形式,就像小时候一块打游戏一样。
对于去西藏的故事,考虑到拍摄的难度以及大三儿的身体承受能力,刚开始他们并没有打算去,但大三儿决心坚定,甚至把遗书都写好了。
而就在大家准备出发的当天出事了,佟晟嘉的奶奶去世。但是否改变行程不是他一个人能决定的,“他们都是体制内的,请假是特别大的一件事儿。那个时候我更需要有别人跟我说:咱不走了。但没有任何人给你意见,所以没得选择,我只能出发。作为一个导演,我必须要理解。”除此之外,因为是高原,设备不方便带上去,大多数的场景都是用4K微单拍摄完成,同时,摄影师还要忍受强烈的高原反应。
拍摄的过程中,佟晟嘉也会有很多遗憾和惊喜,“拍非虚构影像,无时无刻不在遗憾,但每时每刻都有惊喜。”在影片的最后,佟晟嘉和大三儿有一段经典的对白,佟晟嘉问大三儿:“人家都说来净化心灵,你净化了吗?”大三儿回了一句:“我心灵挺纯洁的。”佟晟嘉最初的想法是,他一定会回答净化了,但是大三儿最后却反其道而行。“我当时就觉得崩溃,觉得遗憾。但我回来以后安静下来看那段素材的时候,我就觉得无比惊喜,我觉得这才是真的,这才是我要的东西,这才是我拍那么多小时的价值所在。因此,拍非虚构影像,发现永远比创造更重要。”
《大三儿》同名书
虽说这片子是讲平凡人的平凡故事,但仔细想来,大三儿实在不能算是一个平凡人,身患残疾、兄弟早逝、工资微薄、生活枯燥,即便如此,他却依然能够心怀梦想,并为之奋斗。他有着超出自己形体的高大的灵魂。但在佟晟嘉看来,“所谓普通老百姓的生命个体,当你扎进去以后,你会发现每个人的生命都很艰难,只不过我们的目光现在都集中在大三儿身上。影片中有一幕是大三儿在墓地,你会发现很多的墓碑都在那,不光是他家人的,这是每个人生命都要经历的一部分。我觉得他最大的不平凡就是放大了平凡的部分,让我们第一次意识到原来我们所有人都值得被表扬,在这个世界上这么艰难地、积极地活着。”
习以为常的东西其实很震撼
《大三儿》不像印象中许多纪录片那般沉闷,观众的代入感很强,和主人公一起踏上旅程,感受一路的英雄梦想。
佟晟嘉说自己十几年的从业经历中,一直在寻找能够抓住观众的方法,但唯独这一部影片,他没有用任何技巧,只是平铺直叙地讲述着大三儿的故事。
有人跟他建议从西藏开始讲述会更好看,他拒绝了。“第一次有机会在这么有仪式感的影院里跟大家讲故事,我不确定我使的花活,或者所谓的一些技巧的东西,会被大家接收到。那莫不如我就踏踏实实地,絮絮叨叨地把这事说完,就告诉大家我觉得生活这部分特别重要,这个习以为常的东西其实特别震撼。我把这个东西踏踏实实的从零讲到一,从一讲到二。这部片子我唯一动脑筋的地方就是我怎么能够诚实地把这个事讲完。”
《大三儿》中有着大量的内心独白。佟晟嘉从大约两三百万字的采访素材中提炼了片中人物的心声。佟晟嘉将其形容为一次“基于客观事实的主观表达”。拍摄熟悉的人并不见得会更轻松,因为了解,许多取舍反而更难。
《大三儿》拍完,大三儿继续过着自己的生活,毫无改变。看完电影,他挺乐呵,继续买彩票,还计划着去台湾旅行。佟晟嘉说,“大三儿是站在命运的终点,然后来看这个世界的人。”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大三儿的身上的“英雄主义”,在过去的几十座城市的路演中感染了不少观众。
佟晟嘉看着纪录片的市场逐渐打开,过去从来没敢想的进院线成了照进现实的梦想。这让他欣慰。“纪录片就像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域的资料馆一样,每次你翻开它,你都能得到不同的东西。所以我觉得这个东西特别重要,无论市场怎么样,它的存在有它自己的意义。”
从事纪录片多年,他有自己的纪录片理想,“枯竭式陪伴”是他选择的拍纪录片的“笨方法”,“没有生活的这个源泉,我什么都没有。足够多是一个创作选择空间大的基础。”佟晟嘉很得意自己花了这么长时间拍这部纪录片,“我们做的工作就是麻烦的工种,所以我从来不试图找捷径。四五年的时间我也并不觉得长,哪个好电影不是磨个四五年出来的,就是一个正常的创作周期逻辑。纪录片的门槛一点都不低,它需要花很多心思和时间,需要像考古学家一样拿着小刷子一点一点撕开很多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