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种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速度读完了这本书。奇异,好看。
从文学的角度评价这本书,书中的人物线索铺垫得甚是巧妙。文章一开始便去世的摄影师,他的秘密情人们,弗洛伦蒂诺的“夜莺”们,他的母亲,乌尔比诺医生(当然,身为男二号的他被归为线索不太恰当),他的情妇以及费尔明娜的表姐。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都有着与整段爱情密不可分的关系。比如摄影师的他的情人,一个是弗洛伦蒂诺和乌尔比诺间千丝万缕的某种奇怪联系的连接点,象棋爱好者;一个是誓不为摄影师守寡,日后成为费尔明娜效仿对象的女子。那些“夜莺”,包括那个只有十四岁的小女孩和其中一些已婚女性,在我看来她们不过是充当弗洛伦蒂诺身心寂寞和思念费尔明娜却无从发泄的泄欲品,当然,她们还有一个更神圣的职务,或者说一个证明——经历过那么多肉体的尝试后,再匹配的女子都敌不过他心里对她的念想。他的母亲,在疯癫中走向死亡,这辈子也只因曾帮儿子筹备婚房而风光过一会儿,也见证了儿子的单相思到他开始释放自己。乌尔比诺,他的死实在太令人跌破眼镜了,为了抓一只鹦鹉而跌死,然后带着作者赋予的讽刺意味匆忙葬下。林奇小姐,那个只出现过几次的黑白混血,似乎是作者有意为后文埋下的挡箭牌,给了暮年的费尔明娜一个借口,一个机会。至于费尔明娜的表姐,像是悲剧爱情的映射者,爱上一个不可能的已婚男人,在没有激情后嫁了一个退伍军人,拥有一段门当户对、儿女双全的婚姻,也正是她,经历了弗洛伦蒂诺和乌尔比诺两个阶段。
从阅读的角度来说,这还真是一个意想不到的故事。从乌尔比诺医生跌死的那一刻开始,情节就完全脱离了我的思想轨道——医生死前最后的那声表白成了通往两人年轻时浪漫爱情的密道……南辕北辙。时间倒回到费尔明娜仍是一个学生的时代,接着从与弗洛伦蒂诺的相遇到私定终身,从出走归来到与乌尔比诺结为夫妻,从自己成为寡妇到与弗洛伦蒂诺再次相遇然后再不松开彼此的手。
其实如果用纯理性的头脑阅读这部巨作,倒有许多我不太赞同的地方:为什么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普遍认为一个财富值、学历、背景、社会地位都很拔尖的成功男士必须找一个配得上(我指的仍是以上这些方面)的女子,即使双方都心知肚明,他们的结合像书中说的那样比幸福更重要因为它足够安稳?难道真的像《失恋三十三天》里说的,成功人士寻找偏爱物质的女人是因为他们之间的关系需要的是一种爱情倒闭了但仍有物质就足以维持的状态?再比如费尔明娜最终还是跟弗洛伦蒂诺走到了一起,究竟是因为她在跟乌尔比诺默契和谐远多于恩爱的婚姻中缺乏爱情激情而感到孤独寂寞,还是她依旧好奇并憧憬心里那个青涩的年轻爱人的模样,后悔于当时短促决定的放弃。假如五十三年七个月零十一天以来的日日夜夜,弗洛伦蒂诺的社会地位并未改变,生活阅历没有更丰富,谈吐举止也没有变得更优雅,一切如旧,他还是那坐在石凳上每天送一封夹有山茶花的情书的懦弱小伙子,他们还会在一起吗?
书里有几个我很喜欢的细节,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书的开头和快结尾时,他们故地重游,马尔克斯别出心裁复制了一模一样的描写,一字不差,只不过一些像原来一样,一些全部加了否定前缀。就好像淘气的孩子,多年未见后有一天突然用以前的口吻和方式跟你打招呼,生怕你把他忘了。放在书里,这些句子就像一个时空隧道,只一看,你就返回了它第一次出现的地方。而最让我感到不满的便是这一句:“在他们的城市里,一切甚至在发生前就会人尽皆知,可她却从未听说过他有女人,一次也没有。她以一种随意的方式提及此事,而他立刻做出了回答,声音中没有一丝颤抖:‘那是因为我为你保留了童贞。’”
不过,我知道这并不妨碍连他们自己都难以相信的情投意合,“即便这是真的,她也无论如何不会相信。……但她喜欢他说这话时的勇气。”我想这就够了。
怪不得张小娴说这是一个浪漫的等待爱情的故事。
在霍乱盛行的时候,有爱就够了,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