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段锦,心理科普作者,建筑师。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他曾反串出演茶花女中玛格丽特,粉墨登场,幽怨妩媚;
他画人体用裸模(男),比刘海粟还早了3年;
他是天生情种,十里洋场,阅人无数;
他的后半生却青衣加身,粗茶淡饭。
他是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治平的老师,大名鼎鼎的李叔同,法号“弘一法师”。
1、第一层楼:红尘
李叔同出身于天津巨贾人家。父亲中过进士,因为乐善好施被人称作“李善人”。因长子夭折,次子体弱,父亲67岁娶了19岁的王氏,生下李叔同。李叔同5岁,父亲去世。
李叔同从小受到良好的传统教育,少年时就才思泉涌,每次老师考作文他都嫌纸短,一行中要写下两行文字,人送外号“李双行”。坦途徐徐铺就,未来金光闪闪。
15岁时他读到“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内心“反叛”的种子终于开始萌芽。他对从小接触到的“正经”学问不那么热衷了,却对唱戏这种“贱业”产生了浓厚兴趣。
他喜欢上了伶人杨翠喜,每天晚上都去“天仙园”为她捧场。可惜,这个女子后来被卖,李叔同一片痴情化作闲愁。
18岁时,他奉母命娶妻。得了30万元家用,他买了一架昂贵的钢琴,开始学习音乐和作曲。那时候,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主持维新变法,一心憧憬未来又讨厌旧制度的李叔同,对这场变革感到很兴奋。
不料,维新运动以失败告终。李叔同南下上海,开始以富家公子身份与沪上名流交往,还与歌郎、名妓等往来频繁,与多名风尘佳人谱写佳话。
丰子恺见过老师在上海的照片,“一身上海最时髦的打扮,丝绒碗帽,正中坠一方白玉。头抬得很高,英俊之气,流露于眉目间”。
原是滚滚红尘中风流倜傥的贵公子。
2、第二层楼:艺术
李叔同日子过得风生水起,却一点没耽误在文艺领域里驰骋攀登。
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
他与画家任伯年等设立“上海书画公会”;与黄炎培、邵力子、谢无量等从学于蔡元培,蔡对其最为青睐,称他“艺术方面成就最高”;
他与同学曾延年等组织了中国第一个话剧社“春柳社”。当时在台下痴痴看着的是后来成为中国著名戏剧家的欧阳予倩;
他与许幻园、黄炎培等人在上海成立“沪学会”,提倡婚姻自主等新思想,创作了新戏剧本,还谱写了《祖国歌》等广为流传的歌曲;
他将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至,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上荣耀;
他尤其善于将西洋画法与中国传统美术融为一体。他与弟子丰子恺合作的《护生画集》,诗画合璧,为世人所称道。他为日本妻子所做的《半裸女像》,是唯一留存国内的人体油画作品,现存《中国美术馆》。
他传奇的一生为我国近代文化、艺术、教育、宗教领域里贡献了十三个第一。然而,他并没有停留在这一片辉煌之中。
3、第三层楼:得道
就在他艺术生涯灿如夏花的人生高潮处,突然戛然而止,李叔同出家了。
皈依佛门之后,他一洗铅华,专心研佛,成为令人景仰的一代佛教宗师。
世人都猜他出家是受母亲离世的刺激,还有破产说、婚姻苦闷说等等。
丰子恺却认为老师的出家是必然的。他有个著名的比喻,将世俗生活、艺术生活、宗教生活比作人生的三层楼,普通人在一楼生活,艺术家、文人则能上到二层,而老师的智慧决定了他“脚力大”,能逐级上到最高处。
4、悲欣人生,渐入佳境
张爱玲曾说:“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
弘一法师自己说,“实际上我过去的生活太平淡了,现在才是我一生中的高潮。”
弘一法师是中国近代四大高僧中名气最高的,走到哪里都有信徒前呼后拥,他却自律严格,一把雨伞用二十年,一件衣服有二百多个补丁。
有人来看他,发现他用筷子郑重夹起一块萝卜,满是喜悦地把它吃下去,不禁感慨:“有人说他在吃苦,我却觉得他在享乐。萝卜白菜的全滋味、真滋味,怕要像他才能如实尝到了。”
锦衣华服,高楼广厦,却让我们背离了生活的真滋味,贪婪、嫉妒、急躁、忧虑。得道最大的意义,是让我们重新懂得惜福。
灯红酒绿,名利欢场,不过是平淡人生;精神丰盈,悲欣交集才是人生高潮。
人生的三层楼,你愿意在哪一层?我们是凡人,“脚力小”,所以只配在一层苦苦挣扎?又或者,我们只有努力在世俗圈里滚个明白,才能想进到第二层、第三层?
真不见得。
追求艺术不必须成为大师,重要的是修炼慧眼,不能写,可以看;不能唱,可以听;不能画,可以欣赏。
把鸡毛蒜皮升华成凤凰涅槃。追求美的,自然就不会甘于丑的,现世的痛苦就会减少很多。
得道也不必须是宗教信仰,重要的是提升心境。只要对人生的体悟超越眼前的口腹之欲,心安处就是得道处。
不入世,何来出世?但这不意味着我们需要如此全心沉溺于第一层楼,把自己活成只有三尺远的眼界。
人生这么长,又这么短,仅仅停留在一层楼上,并不能解决我们随着年龄增长而加深的彷徨和纠结。这是连李叔同这样杰出的大家都要执意走上第三层楼的原因。
不管要往哪里走,首先要做的都是了解自己。突破只能看到一层楼的局限,选择更适合自己的人生。
你的人生可以在哪一层楼?
“悲欣交集”。(弘一法师临终前绝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