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多看得出他的家教。对那些有违公序良俗的人,人们最常说的一句话:没家教!
家教,映射出一个家庭的家训、家风。特别是家中长辈及父母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我们看曾国藩,虽说他官至两江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位列“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可他在青少年时期,也是一个普通人。
曾国藩草根出身,家境一般。他爷爷是湖南乡下一个农民,后来成为地主、乡绅;他老爸参加科考17次,43岁终于考中秀才,在村上开办私塾,是教书先生。
他家虽说是地主,可经济条件真的一般般,他第二次进京赶考时的路费32串钱,都是向亲戚朋友东挪西借的,“称贷于族戚家,携钱三十二缗以行。抵都中,余三缗耳。时公车寒苦者,无以逾公矣。”等到了京城,花用得差不多了,仅剩3串钱。后来,他以三甲第四十二名考中进士,取得翰林,要不,回家的盘缠都没着落呢。
曾国藩资质平常,别人说他“儒缓”,他自称“鲁钝”,读书慢,性格也慢,做事情还有“拖拉症”。“余性鲁钝,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他人顷刻立办者,余或沉吟数时不能了。”
甚至他在翰林院期间,都常常暴露出骄傲自大、情绪多变、散漫贪玩、静不下心坐不住等寻常人都有的毛病。这些毛病,他在日记中多有记录。
就是这样一个人,既有良师益友唐鉴、倭仁的指导、夹持,其间也少不了家长的教诲、激励,循序渐进,终由量变到质变,成功逆袭。
我们来看看曾国藩的家教。
为了支持孙子不断进步,他爷爷星冈公一方面教育他老爸:“吾家以农业为主,虽富贵,毋失其旧。彼为翰林,事业方长,吾家中食用无使关问,以累其心。”告诫自己儿子,家里的事,不让孙子操心,不给孙子添乱。一方面也给孙子进京赠言,敲打孙子:“尔的官是做不尽的,尔的才是好的,但不可傲,满招损,谦受益,尔若不傲,更好全了。”告诫孙子,要谦虚谨慎,先做人再做官。
有老爷子开的好头,他老爸竹亭公也时不时地对儿子指点一二。
当年曾国藩曾经借了一大笔钱(100两银子)买了一套《二十三史》,他老爸不仅没说他,还给儿子以承诺和激励,“尔借钱买书,吾不惜极力为尔弥缝,尔能圈点一遍,则不负我矣。”为尔弥缝,就是替你还钱。钱花了,书买了,但你得读。曾国藩感动之余,完全按老爸意见办,“嗣后每日圈点十页,间断不孝。”
在社会动荡之际,他老爸给儿子写信:“当此时事维艰,宜为君上分其忧。”告诉儿子,这时候正需要你站出来,为老板分忧解难。怕儿子处理不好人际关系,老爸又写信指导:“官阶即高,接人宜谦,一切应酬,不可自恃。见各位老师,当安门生之分;待各位同寅,当尽协恭之谊。”提醒儿子官做大了,切记“敬慎不败”,千万别忘了对人要有恭敬心,对事要有敬畏心。
为了安抚儿子安心做事,鼓励儿子认真做事,他老爸还写了两幅对联表露一下心态。“粗茶淡饭布衣裳,这点福老夫享了;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些事儿曹当之。”“有子孙有田园家风半耕半读,但以箕裘承祖泽;无官守无言责世事不闻不问,且将艰巨付儿曹。”这第二幅对联,老爸还特意叮嘱儿子书写成条幅寄回家中。
曾国藩家中兄弟姐妹多,平常日子也过得紧巴巴的。可为了鼓励老公和儿子们读书上进,成长成才,他老妈江夫人对他老爸说:“吾家子女虽多,但某业读,某业耕,某业工贾。吾劳于内,诸儿劳于外,岂忧贫哉?”我们家孩子多不怕,有的读书搏取功名,有的耕田种地养家,有的学手艺,有的做买卖,孩子们在外打拼,我主内持家,还怕没有好日子吗?一席话说的在情在理,鼓舞人心。
所以,我们看到有这样的家长、这样的家庭、这样的家教、这样的家风,一定会激起青少年时代的曾国藩迸发出强大的内驱力,规范他做人,推动他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