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
最近看到一本书,里面提到了一个故事,荒郊野外的夜晚,一个女子,刚和丈夫吵完一架,郁闷之余开车冲到了马路上,结果汽车抛锚了,又没有带手机,只好步行去附近的一户人家借电话一用,开门的老者同意借用电话,但必须回答他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你是谁?”,女子尝试了多种说法
- 我是李若菱,
- 我是一家外企公司的经理,
- 我是一个童年不幸现在婚姻也不幸的女人,
- 我是一个身心灵的集合体。
但这些问题均被老者一一否决,你是你的名字吗?你是你的职位或者成就吗?你是你的经历吗?你是你的身体你的情绪吗?
这个故事出自台湾作家张德芬的小说《遇见未来的自己》,然而我看的书中并没有对这个问题给出很好的解释。
另外一本书
最近也看了另外一本书,出自完全不同的另外一个领域,由美国科学家梅拉尼-米歇尔所写的《复杂》,书中提到一些例子,如庞大的行军蚁,复杂的神经元系统及免疫系统等,其特点是,当视角聚焦到这些复杂系统的细节时,我们只能看到的个体,如单个蚂蚁,单个神经元,都是非常简单而基础的,这些简单的基本单元组合起来,却又展现了惊人的复杂和充满智力的行为,如行军蚁遇到沟壑会自动有部分蚂蚁搭成临时的桥梁让其他蚂蚁通过,而这其中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指挥或者其他显而易见的神奇的东西在控制这一切,仿佛简单的个体联系起来便自动具有了这些能力。
但我突然想到,这两本书提到的是同一个问题
同一个问题
整体是部分的组合吗?
我是由我的名字,我的成就,我的失败,我的经历等等一切的部分的简单集成吗?如果是,那么这些零碎的片段是否仿佛就是那庞大行军蚁中的其中一只蚂蚁,为什么当我们聚焦到这些片段时,我们并不能感受到“我”所具有的那一种生命力,那一种复杂性?仿佛如同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原理,一旦当我们聚焦到细节,生命便停止,当我们感受到生命,细节又会变得模糊?细节和生命的本质无法同时获得。是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遗漏了什么,也许那就是我们所称为“灵魂”的东西?
另外一部电影
我又想到了一部电影,科恩兄弟的《醉乡民谣》,除了那首忧伤的歌,我还记得一个片段,男主人公,向他的恋人努力解释他的生活: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认为人是有不同的,永远在将人进行分类,另外一种——"
“ And loser”他的恋人无情地打断了他,显然,此时她就是那个进行分类的人,他就是那个被分类的loser
但我想,他没有说完的话是另外一种人认为人和人之间是没有本质不同的
我是谁?如果能有一个答案,那答案应该就是我的本质,而那些名字,那些经历,等等,并不是我的本质,也许这些名字、这些经历、这些成就等等,就是所谓“小我”吧
突然想到的标题
我们都是病人,病因是源自太过于喧嚣,即使夜深人静找人倾诉,也是喋喋不休,娱乐节目里最怕出现冷场,歌词里也唱到:“最怕空气中突然安静”,我们都缩在我们通过各种方式构建的小我中,我们害怕沉默, 害怕空白,害怕无所事事,所以无时无刻都要让自己忙碌起来,不见那些永远盯着手机屏幕却可能根本不知道上一分钟在看些什么的我们吗?人的本质也许真的是一样的,如同我是谁这个问题,两本书看起来完全不相干,只是有的人对问题本身很敏感,却没有很好的解释,而有的人习惯于面对确定性,解决确定性,掌控确定性。
但我们都是病人,在自我营造的喧嚣中变得迟钝,在分类与被分类中获得安全感,我是谁?没人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