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东野圭吾先生的《祈祷落幕时》趁热打铁,又拜读了他的《放学后》,据说这也是他早年的成名作。其实这本书是本该早就要读完的,也早就要写读后感的,但是由于最近各种原因,尤其是总也找不到合适的房子,弄得身心疲惫,所以搁置了有快二周的时间吧,不过还好蛮幸运的,总算很愉快的解决了。
断断续续的看完,总感觉差点什么,不过想想也是,这种推理小说本来就是故事情节环环相扣,比较适合一口气读完。所以总感觉就是因为自己不是很连贯的来读这本书的缘故吧,也就总认为有点囫囵吞枣的感觉,再加上东野先生笔下的作案手法、推理方式以及人物心理的描述极为细腻,直到现在文章中的一些作案手段、方式方法,我也不是弄得很明白,可以说到现在我不知道我理解的这本书中的“密室杀人”的手段是否就是东野先生的本意。不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或许理解不一致也在情理之中吧。 虽然文章感觉有点囫囵吞枣,但大量的心理描写,细腻的让我震惊,故事情节虽也环环紧扣但却不热烈。“不是单纯的推理,而是一步步抽丝剥茧时人物内心的绝望。”这句话形容的特别贴切。虽然较之前读的东野先生的作品来说更容易读,也没有之前的晦涩难懂,或许是因为整个故事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吧。但是紧扣的故事情节,离奇的“密室杀人案”还是作者一贯的写作手法。总之,东野先生的作品是不能先读最后章节的。
故事情节概括:
主人公前岛先生,是一所私立女子中学的数学老师。有一段时间他接二连三的遭遇意外,紧接着同学校的老师村桥死在了他平时经常出现的换衣室,所以他怀疑有人要杀害他。紧接着同学校的竹井老师在扮演本该由他扮演的小丑角色时被正大光明的杀害。在这两次杀害期间,他也被轿车追杀过。警察调查多次无果,最后谜底被前岛自己揭开,原来凶手是他的两个学生惠子和惠美,而且他还是用来迷惑警察调查的。正当他为自己不是别人杀害的目标而松了口气,却被妻子的情人(妻子工作超市的经理)捅了一刀,他才回想起来自己当初太过自私执意让裕美子堕胎。而他的两位同学杀人的动力却是惠美认为自己最美好,最纯粹的东西被竹井和村桥破坏,想要自杀的时候,被惠子劝解一起报仇。虽然看似毫无关系的杀人动机,却是惠子那些可怕的前期设计,到裕美子杀前岛的利器。
虽然中间有一些线索,但不到文章结束还是猜不出结局。在读的过程中我一直在猜测凶手到底是谁,有想过是他的学生高原阳子,也有想过是他同校的麻生恭子老师,可是最意外的却是惠子,那个跟他关系很好,成绩优异的女生。或许正是东野先生所说的“正因为单纯,绝望时的反抗才会更激烈”吧。就是因为太过单纯,所以把一切事物都想的很美好,很纯粹,所以一旦感觉到自己认为美好,纯粹的东西被破坏,心底就会产生浓浓的恨意。越是纯粹,越是在乎,恨意也就越重,爱和恨往往也只是一转念的事情。“被欺凌的人心里留下了永远的伤口,可施加了伤害的人却连事情本身都不记得。”也许,就因为我们无意的一句话,一个举动,一个行为,可能就改变了一些人的一生,文章中不正是这样的么?并非人人都有一颗强大的心脏,也需要被救赎。
文章中,作为射箭社顾问“我”,在训练参赛学生的时候说了这么一段话。“我能说的就是,我们普通人在决定胜负的紧要关头需要精神支柱,但比赛时孤身一人,无从依靠,拿什么做支柱呢?只有拿事实,就是自己曾付出努力这个事实,相信自己平时舍弃娱乐时间拼命训练,一定会有好结果。”这句话让我想起我们备考时的状态,虽然有时候运气真的会占一定的分量,但是针对这件事“认真付出了”这个前提是必须有的。尽管有的时候我们并没有认真付出过,但是我们会被上帝眷恋,达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这种情况往往会让人感觉不踏实,反正我总是这么感觉的。认准自己的位置,看清自己,不吃嗟来之食,像那种一步步靠自己努力换来的结果,才会让人心安。
“人的一生就是如此,只能一声叹息,可生命结束得也实在太仓促,没有留下一点生的余音。”所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活,何必在意别人的眼光呢?只要自己在回想以前事情的时候,有回忆,不后悔就好。
或许就是因为选择“沉默”,所以人们才会产生恨意。所以沉默是被忽略但是却强大的力量。
2016年09月01日 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