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下半年以来,金融监管、治理乱象的脚步始终没有停歇。纠偏的过程从认识问题开始,由于触动不同人的利益,制度措施的出台、具体办法的实施,自然小心翼翼。
7月26日,央行同相关部门《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正式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原先对于网贷的清理,历时较长,各地执行起来尺度不一。这次加强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是在社会诟病影子银行的影响以来,从普遍性监管到指定性监管的转变,分类指导更有操作性。
2018年以前,有段时期影子银行如脱缰野马,正规银行的资金飘浮在影子里,空转不落地,资金价格层层加码,高得离谱,同时实体经济普遍失血,严重破坏了金融秩序。
影子银行不在商业银行监管范围之内,却拿银行的钱做银行该做的事情。在利益驱动下,一些商业银行不安守本分,通过一些非银行机构,为企业融资,利率堪比高利贷。
传统银行行使信用中介功能,完成资金的信用转换、期限转换和流动性转换等。银行本身通过借短贷长,或者说期限转换,就可以实现完全信息最优风险分担为均衡的状态,满足社会资金配置的要求。
一些公司机构能够相对于制造业企业从商业银行贷款,它们把融资便利与价格优势当成一种业务一种生意、从事资金借贷活动,影子银行就产生了。
在一个卖方市场里,资金端比较强势,业者不光受到尊重,还能得到更多收益实惠。利益链条上的不同主体,从负债经营变成资产管理,角色转换,不费神不出力,一时赚得盆满钵满,当然趋之若鹜。只是最终拉高了资金价格,败坏了社会风气。网贷骗局、这帮那系,出了风险,还得有民众承担。
影子银行的操作模式,多数搭建一个资金池。由于借短贷长、刚性兑付和期限错配,交易结构极为脆弱。资金池滚动发售的短期理财产品一旦无法续上资金,将造成资金池对全体理财产品投资者的违约。向公众筹集的资金,多为小额短期。经济下行,资金链非常容易断裂。
影子银行的不断扩张,实际是过去分业监管环境下,不同金融子行业之间利用监管空白开展套利行为的表现。IMF负责人表示,通过影子银行提供的借贷总额占中国GDP的比率高达40%。
经济放缓,货币信用传导阻滞,整体信贷受到压制,而非银行信贷反而增加,私人企业能得到更多的信贷资源,不利于金融安全与稳定。
明天、安邦覆亡,海航、华融危机,不能按时兑付的中民投,资本市场习以为常的雷声,流动性风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普通老百姓已经见怪不怪,投资人已经麻木。有人列出了我国金融的"帮""系",触目惊心。
身处其中,回想跟他们打交道的过程,许多事情还是难以弄明白。局外人更不理解了,而我们的社会经济活动、金融环境却真真实实地受到这些影子的影响。
上市公司、身边的企业热衷于所谓金融的不在少数。有的从银行贷款,用贷款资金参股上述帮系,自以为攀交了权贵。有的直接用贷款从事租赁业务、发放小额贷款、设立保理公司,初期看不到风险,对纸上收益沾沾自喜。二三年后,风险渐露,坏账频出,本金已然收不上来。
除了民营企业,许多地方政府与金融机构也设立了金融控股公司,问题症结不少,同样引起监管当局的关注。
金融控股公司将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正规金融机构作为提款机,风险不断累积和暴露。当局专门为此出台措施,治理从普遍性转向具体机构及其产品服务,针对性与操作性强,监督管理的方式趋于务实。
征求意见稿明确金融控股公司由中国人民银行实施监管,不得从事非金融业务,以严格隔离金融板块与实业板块,有效防止风险交叉传染。在严格隔离风险的前提下,对于企业集团设立的金融控股公司,允许其投资经金融管理部门认定与金融业务相关的机构,但投资总额账面价值原则上不得超过金融控股公司净资产的15%。
最近招商银行多次受到银保监会的罚单,其中违规签订保本合同销售同业非保本理财产品、违规向典当行发放贷款、违规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就是典型的影子银行和交叉金融产品。
过去金融机构、地方政府和各种经营主体,成立了形形色色的“金融控股”、“金控”、“金融集团”,鱼目混珠,乱象丛生。效率低下不说,有的买地盖房、采沙碎石,让人迷惑不解。
今后未经人民银行批准,不得注册登记为金融控股公司,有利于治理金融乱象,整顿金融秩序,最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节低义薄、身歪影斜的事,终究要正过来。